【摘要】大數據的運用猶如一把雙刃劍,在輔以強大推動力的同時,也對網絡輿情管理提出了一些挑戰。為此,我們應抓住機遇,精準運用“大數據”理念、發揮技術優勢,并從“三個結合”著手,創新輿情管理的工作形式、搭建開放互通的大數據平臺、完善網絡輿情監管體系,助推網絡輿情治理規范化、科學化,讓輿情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大數據 網絡輿情 管理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在互聯網社交互動信息技術的覆蓋下,人們越來越多地利用網絡社交平臺表達個人訴求、分享各種信息、積極建言獻策,網絡也成為政府及時掌握社會動向,與民眾實現雙向溝通的高效平臺。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管理需順應發展潮流,積極主動升級,利用大數據為輿情管理者添翼助力,準確研判網絡信息動向和輿論觀點動向,識別大眾情緒、提升輿情引導能力,把握事件的發展方向并就應對處理提出建議。
早至2013年流行于國內的“大數據”概念,是巨量、海量數據的代名詞,作為綠色資源持續火熱走俏,現已被廣泛地運用在網絡載體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數據在網絡內容分析以及預警預測層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而網絡輿情實際上是涉及網絡內容監測的新興互聯網行業。網絡輿情是社會總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網絡為載體,通過網絡傳播形式聚集公眾輿情,綜合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民眾態度和情緒。當前互聯網的思潮傳播較為積極活躍,與世界各國的思潮碰撞交鋒,亟需重視網絡空間意識傾向。因此,要正確引領大數據時代的網絡空間社會思潮,就必須應用大數據思維這個“良方”。
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管理面臨的機遇
首先,數據紅利服務輿情民意,助力輿情研判。大數據具有為網民畫像的功能,能夠存儲網民每天在網絡上留下的海量數據,通過個體特征來研判輿情民意。與傳統的抽樣調查研究形式相比,大數據能夠記錄更全面的社會輿情民意,且數據自身包含更豐富的內容,有助于研究者挖掘規律性的信息。輿情管理者可以通過分析對比數據,掌握大眾的訴求和意見建議。此外,大數據的優勢還體現于吸收傳統調研形式,監測社會輿情能夠達到個體級的水準,并根據研究者的需求,實現即時性、細節化地監測網民個體的情緒和行為。
其次,開辟輿情研究新時代,有效預測網絡輿情動向。當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逐漸成熟,為網絡輿情管理者進行監測、研判、引導、預警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已發生的網絡輿情數據,正確引導公眾輿論,及時掌握當前輿情、預測未來輿情。因為擁有網絡輿情龐大的數據分析、控制的主導權,實際上我們掌握了網絡輿情的數據主導權。而憑借網絡輿情數據的主導權,就可以釋放數據紅利,為科學化預警決策提供依據,并為輿情管理者提供應急處置與導控的作用。因此,大數據為網絡輿情監測開辟了科學預警決策、正確應急處置以及導控輿情的新時代。
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管理面臨的挑戰
首先,網絡輿情陷入“數據孤島”困境,有待進一步整合。因網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的不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存在內部“信息孤島”的問題,即政府、企業各部門間信息系統相對獨立,數據庫、用戶界面內部封閉,無法實現數據互通互聯,達到共享的目的。在大數據環境下,網絡輿情分析是綜合性的社會難題,因為涉及的研究領域眾多,涵蓋數據挖掘、政府決策等多層面,只有綜合系統分析整體輿情數據,才能發揮大數據為網絡輿情服務的真正價值。
其次,網絡輿情受有效數據限制,無法真實全面反映公眾訴求。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輿情監測較傳統方式的監測研究對象從樣本擴大到了網民全體,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網絡輿情自動分析系統,避免因數據源不全面而造成的重要信息監測缺失,有利于消除“盲人摸象”現象。然而,我國目前愿意通過網絡渠道表達個人真實訴求的人數總量偏低。縱觀網民的組成結構,如地域、城鄉結構、學歷、年齡層次都呈現出巨大的差異,這種結構性的差異暗含當前一部分網民無法或不愿意在網絡上提供真實有效的參考數據。所以,僅僅依靠網絡技術搭建的大數據平臺,無法真正獲得全體網民的有效數據。
善用大數據思維創新網絡輿情管理
創新輿情管理的工作形式。大數據方興未艾,網絡輿情管理也應匹配新的工作形式,將大數據理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輿情管理者的心中,并從“三個結合”著手,真正落實輿情管理工作,適應形式的轉變。為此,一要將大數據與社會治理相結合,改善網絡輿情數據源治理情況。社情民意以各種渠道和形式來展現,而網絡輿情是當今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從這個層面來說,網絡輿情與社會治理兩者密切相關,應利用關聯性分析能力,建立更立體、完善的網絡輿情數據體系。二要將大數據與政務信息公開相結合,進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可以建立專門面向廣大民眾的政務數據網站,方便公眾查閱政務信息,還可以加深政務公開內容的深度,實現“數據”替代“信息”層面。在構筑安全系統的同時,還應建立大數據政務信息公開系統,喚醒部分沉睡的政務信息價值。三要將大數據與輿情導向相結合,不斷地提升輿情引導的說服力、感染力。創新網絡輿情管理,應堅持“循數而為”的原則,通過整理分析網絡數據,搭建網民意見傾向數據模型,掌握網民真實的意愿與喜好,實現網絡輿情管理者善于引導、正確引導的目的。另外,應堅持“用數據說話”的原則,充分收集整理數據,并運用直觀的圖表形式,呈現社會事件的原貌,化解網民偏激情緒,讓網民了解真相的同時,還能夠知曉事件背后的故事,做到客觀理性地宣泄情感。
搭建開放互通的大數據平臺。政府、企業累積了海量的數據資源,但受限于內部條塊分割無法實現數據的真正價值,要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亟待打破藩籬,搭建開放平臺,實現內部信息互通共享。針對網絡輿情管理出現的多頭管理亂象,需要進一步連接機構內部的信息系統,建立健全部門間的協作機制,實現部門與機構之間的信息暢通,增強網絡信息的傳播效應,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此外,大量數據實現真正的連接后,對數據處理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要對海量數據進行有效整合,構建管理規范、責權明確的格局,以便各組織之間進一步共享輿情。
完善網絡輿情監管體系。網絡輿情管理的創新,關鍵在于完善監管體系。建立大數據的研究體系,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精準分析網絡錯綜復雜的輿情,提升輿情管理者的正確引導水平,讓網絡輿情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邁進。具體而言需要做到兩點:第一,實現大數據監測手段的創新。大數據技術主要體現在處理碎片化信息時,能夠通過主動搜索引擎匯聚網民個人信息、網上瀏覽痕跡等數據內容,能夠精準為網民畫像,以便于進行科學化管理;通過全景數據的深入挖掘,形成網絡輿情的研判形式,讓網絡輿情變革升級,將“預警當下、預測未來”變為現實。第二,不斷提升大數據服務決策的水平。大數據服務決策的形式正被許多機構組織的管理者采納,并將輔助水平作為衡量管理者的領導決策水平的度量尺。網絡輿情管理部門需要利用大數據思維,正確引導公眾形成理性思維,在面對社會事件時保持冷靜,恪守法治底線,將法、情、理三者相融合,既能夠重視公眾的利益訴求,將解決之道引向法治軌道上,又能夠化解社會沖突,宣傳理性維權。
(作者為中共臺州市委黨校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特定事件情境下網絡社區用戶情感分析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7BXW0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于海歡:《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管理和應對》,《視聽》,2016年第2期。
責編/潘麗莉 胡秀文(見習)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