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國際化經營已成為國有企業尋找更好資源、尋求更大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同國家、規模、性質和文化背景的企業之間的合作發展,勢必會帶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問題。只有真正實現文化融合,企業國際化經營才能順利運轉。
【關鍵詞】“走出去”戰略 文化沖突 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中央企業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挖掘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著力推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中國石化中原油田作為國內最早“走出去”的石油企業之一,在20多年的歷程中,在應對文化沖突、促進文化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力地促進了海外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文化沖突
在“走出去”過程中,中原油田面臨的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念、社會形態、經營管理、信仰風俗等方面。
價值觀念方面。價值觀念的不同表現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主要是員工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的差別。如西方價值觀以實現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尊嚴等為出發點,人際交往簡單,言行直接、果斷、獨立,追求人人平等;伊斯蘭世界國家凡事都以宗教居先;非洲國家員工對家庭、親緣等因素更為關注,對時間及效率不夠重視。這些都與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以大局為重”“集體利益至上”等觀念、言行含蓄內斂等特點格格不入,在管理中常會出現認識理解的錯位。如油田員工有時會為盡快完成任務加班加點,而西方管理者認為這是對健康和生命的漠視。
社會形態方面。油田“走出去”目的國政治、法律等環境因素與國內有著很大的差別。有的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存在誤解和敵視,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有的東道國常常從生態環境、雇傭制度等方面制定嚴厲的法律制度,勞工政策苛刻,環境非常復雜。還有個別國家時局動蕩,存在較大的公共安全風險。
經營管理方面。國外市場幾乎所有項目都是按照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運作,規范化和標準化要求非常高,管理制度嚴格苛刻。剛走出國門時,油田傳統的管理手段不能滿足管理需要,走了不少彎路。
信仰風俗方面。油田海外項目所在國家中,沙特阿拉伯、蘇丹、也門、伊朗等國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部分國家甚至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當地人把禱告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上崗期間都要放棄操作進行禱告,造成了宗教信仰與管理的矛盾。
文化融合應處理好幾種關系
中原油田在20多年的實踐中認識到,正確處理好文化融合過程中的三個關系,是“走出去”企業實現科學管理、長期發展的必由之路。
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石油石化行業長期以來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產業工人。“走出去”企業要注重繼承發揚石油石化行業特色文化優勢。同時還要善于學習借鑒西方跨國公司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特別是在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前沿理論和實踐經驗。不斷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努力形成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反映時代特征、符合經濟全球規律,充滿生機活力的企業文化。
正確處理好求同與存異的關系。求同,就是尋找彼此間的共同目標、共同價值取向等。存異,就是保留彼此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企業要承認差異,在差異中尋求共同點,使多樣歸于一體,一體包涵多元,有效促進企業跨國經營。現代企業都在強調“以人為本”,這是文化“求同”的基礎。“走出去”企業必須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關愛員工的權益,尊重彼此間的文化差異,逐步實現不同文化的融合,充分發揮不同國籍、不同民族員工的積極性。還要做到“存異”,就是充分尊重外方員工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尊重所在國的法律政策、審美觀念、價值取向等,形成一種全新和諧的企業文化,將文化沖突的頻度和強度減少到最低程度。
正確處理好尊重與遵從的關系。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如果簡單粗暴否定或取代某種文化,必然引起激烈的沖突與反抗。“走出去”企業員工要盡可能消除優越感,本著尊重文明多樣性的態度,尊重和理解對方的文化,以平等的態度進行交流。要通過理解對方員工或者組織的制度特色和行為準則,逐步地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的特點和規律,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組織和員工形成相互學習、共同工作的良好氛圍。同時,又必須讓外籍員工嚴格遵從我們的企業文化和規章制度,服從管理規范和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中原油田“走出去”過程中文化融合的探索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中原油田已初步形成一套適應當前國際市場競爭的文化融合機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做法。
樹立共贏理念,用共同愿景統一思想和行動。“走出去”企業要對文化融合問題高度重視,及時確立內容清晰明確的員工發展共同愿景,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完善企業文化、培育共同價值觀。中原油田堅持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企業愿景統一思想,用“規范、誠信、高效”的經營準則和“互利雙贏”的市場理念影響帶動員工,熱心為甲方提高生產時效建言獻策,提供優質的技術支持和幫助,用合作共贏的實際行動,加深了甲乙方之間的理解。
堅持創新思維,促進同國際管理慣例的接軌。國際經營中,中國企業與外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差異明顯。中國企業要發揚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優良作風,樹立起改革創新的理念,吸納世界跨國公司先進經驗,不斷優化跨國經營管理組織架構,在文化融合中提升管控能力和經營業績。中原油田“走出去”的20多年中,積極學習借鑒殼牌、道達爾、沙特阿美等國際知名公司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文化,不斷創新,實現了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轉變,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規范管理轉變,海外石油工程事業實現了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的轉變。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合作方感情上的融合。跨國經營企業要堅持以人為本,相互學習和尊重雙方企業員工的利益需求,廣泛調動員工參與文化融合的積極性,使他們自覺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為文化的成功融合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中原油田認真貫徹“人才國際化、用工當地化”方針,高度重視對外籍員工的管理和培養,多次選拔技術骨干到油田本部參加業務培訓。充分尊重外籍員工宗教信仰,引導外籍員工處理好宗教活動與正常工作的關系。對因病和災害遇到實際困難的員工進行救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增強了外籍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
促進文化傳播,增加合作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認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很強凝聚力和包容性。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更是一個進行自主文化傳播的過程,要積極做好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使者,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原油田注重加強傳統文化和石油光榮傳統的傳播,通過培訓、考察、交流、宣傳等方式,讓外籍雇員了解石化集團企業文化規范,用石油石化企業熱愛企業、忠誠企業的優良作風影響和帶動外籍員工。引導中外員工友好相處,用中國人勤勞善良、團結友愛的優秀品質和傳統美德感染熏陶他們,拉近了外籍雇員與企業的心理距離。
履行社會責任,樹立中國企業良好形象。“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要重視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生產經營中做大做強自身的同時,積極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企業與當地社會的融合,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中原油田在國外施工的石油工程隊伍,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認真處理好與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關系,積極融入當地發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保護環境,參與公益工作。在蘇丹、肯尼亞等國家,積極在當地開展打井引水、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治病救人等工作,樹立了文明使者、友誼使者的良好形象。
(作者為中原油田采油氣工程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責編/周素麗 美編/李祥峰 李月敏(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