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人類智慧的表征,也是一種重要的人文資源。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古城,隨州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為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鑒。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探索以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路子,可以成為新興城市建設的一種新視角。
【關鍵詞】隨州 文化資源 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系統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刻內涵及時代價值,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智慧,為構建全球治理體系和世界新秩序貢獻了中國方案。隨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自身的功能也日益得到發揮,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為了順應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隨州要強化擔當、積極作為,著力提升地域文化識別度,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開發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
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農耕文化、禮樂文化歷史悠久,對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隨州作為炎帝神農故里、中國編鐘之鄉,是我國農耕文化、禮樂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堅持文化傳承與創新,不斷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構建世界華人共有的精神家園。
培育尋根文化。隨州堅持從地方實際出發,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累計投資4.6億元,建成了世界華人謁祖圣地,連續10年成功舉辦炎帝故里尋根節。隨著舉辦規格的不斷提升,“隨州神農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家的重大節慶活動和湖北重要的文化品牌。目前,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區正在爭創國家5A級景區,通過凝聚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力量,推動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重塑編鐘文化。隨州擂鼓墩、葉家山出土的西周、戰國時期的編鐘引起了世界的轟動,特別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以其鑄造之精美、音域之寬廣、音質之純正,豐富了世界音樂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2016年中埃建交60周年舉辦的“兩個文明古國的對話”活動、2017年的德國G20峰會、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會晤印度總理莫迪等莊嚴時刻和重大場合,曾侯乙編鐘都曾作為國之重器和文化使者出展,用“今天能聽得懂的古代聲音、世界能聽得懂的中國聲音”(文化學者蒙曼語)向海內外人民傳遞遠古的智慧。
發掘曾隨文化。隨州地處漢水以東、隨棗走廊腹地。近40年來,出土文物3萬余件(套),3次上榜全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不斷印證了隨州是兩周時期曾(隨)國青銅禮樂文化發源地的歷史事實。曾隨文化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隨州貫徹國家和省文化傳承保護等相關政策,擂鼓墩國家遺址保護區建設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隨州聯合京山、棗陽等地打造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周文化大遺址走廊也被納入全國人大建議。
彰顯紅色文化。隨州是抗戰期間重要的主戰場之一,洛陽九口堰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是隨州紅色文化的一個縮影,體現了隨州為民族獨立戰爭作出的重要貢獻。積極規劃鄂豫皖三省大別山區革命文化資源的整合,需要探索革命文物的保護開發新模式、新方法,打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紅色文化旅游品牌。
促進文化交流,增進友好合作
在上古神話中,炎帝神農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團結精神等可貴品質反映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隨州市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優勢,大力開展文化交流,頌揚炎黃子孫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營造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的文化氛圍。
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隨州每年會邀請一批來自30多個不同地區和國家,涉及政界、宗教界、文化界、企業界等不同領域的、有影響力的華人華僑參加尋根節,舉辦由56個民族青年代表一起恭讀《頌炎帝文》的節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援疆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動,增強世界各地炎黃子孫的血脈認同、文化認同。曾4次參加尋根節的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說:“兩岸人民同祖同源同文化,應該齊心協力振中華。”隨州要發揮炎帝神農文化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以“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為平臺,開展聯誼活動,攜手推動祖國的繁榮、昌盛。
提升文化交流新高度。在每年尋根節拜祖大典的當日,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50多家媒體齊聚隨州,廣泛宣傳以炎帝文化、編鐘文化為主的隨州地域文化。隨州先后舉辦了十多次炎帝文化高端論壇,多次舉辦世界烈山五姓宗親聯合懇親會、世界中醫藥大會,通過這些活動加強了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的交流合作。將炎帝精神充分融入時代內涵,體現了文化在促進社會發展中的積極功能。作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隨州要深入發掘地域文化內涵,開拓編鐘樂舞的巡演渠道,進一步弘揚中國精神,講好隨州故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拓展經貿交流新空間。堅持文化搭臺,推動經貿合作。通過經貿洽談會,先后引進中國恒天、中國重汽、華能國際、正大集團、大潤發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隨州。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對外貿易,2017年,全市外貿出口額達到77億元,同比增長9.2%,出口總額穩居全省前列。隨州要立足推動經濟、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對外合作交流,積極開展貿易洽談,努力擴大特色農產品、專用車等工業品的出口,為中國和世界的貿易和經濟增長作貢獻。
堅持綠色發展,創建宜居城市
多年來,隨州市堅持文化引領、生態立市、綠色發展,努力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以文化內涵鑄城市之魂。近年來,隨州每年投資超過百億元,先后建成隨州博物館、隨州文化公園、隨城山森林公園等一批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市民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隨州也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法)和湖北省環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2017年參加央視《魅力中國城》競演,榮膺全國十佳魅力城市。政府要在城市建設中,全方位融入當地文化元素,以文化創新豐富城市內涵,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以綠色理念建生態之城。通過城市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居住環境的美好需要,大力實施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持續打造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的“雙百城市”,加快推進隨南生態文化養生旅游區、隨北山地探險養生旅游區、隨西民俗休閑旅游區、隨中產業融合示范區、隨東關寨生態山水觀光區等“五區”建設。著力擴大城鄉綠色版圖,深化城鄉“綠色革命”,抓好“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推進國家級淮河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形成“一軸一環三片”綠色格局,使綠色成為隨州的底色。
培育文化產業,帶動特色旅游
隨州要大力推動文化與旅游、農業、工業等產業有機融合,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強化使命擔當,培育建設特色產業增長點。生態文化旅游被列為隨州特色產業增長的“三大支撐”之一。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200萬人次,綜合收入近150億元。為了促進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全市中醫藥種植面積達2.8萬畝,年加工產值近40億元。政府要力爭打造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全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示范基地,爭做引領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深化互利合作,構建內外聯動開放格局。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文化合作,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的建設項目,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快“走出去”;重點深化編鐘藝術創作、中醫藥等產業的協同合作,加強與澳大利亞皮里港市、意大利羅馬市等友好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努力把文化品牌變成產業優勢。
(作者為湖北省隨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責編/王妍卓 牛牧瑤(見習) 美編/李祥峰 李月敏(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