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環境對實現國家之間的合作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中國提出并逐步實施的“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了促進沿線國家開展更加密切的社會經濟合作,我們需要對投資國的文化、社會等領域進行研究分析,以便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和民族文化的互動發展。【關鍵詞】“一帶一路” 文化差異 文化環境 【中圖分類號】F75 【文獻標識碼】A
“一帶一路”倡議既傳承了以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古絲綢之路精神,也順應了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從“一帶一路”的背景、目標中可以看出,沿線各國之間開展經濟合作交流,要結合各國和地區的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環境以及人們的利益需求等因素協調推進。因此,重視民族傳統文化在投資建設中的影響,利用社會學研究的有利成果,注重翻譯文化人類學研究專著,并深入實地考察研究,才能有效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和民族文化的同向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必將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多的對外經濟貿易合作機會,滿足各國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需求,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一帶一路”倡議彰顯了中國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責任和擔當。
近15年來,在海外資源開發、國外工程承包、國內勞動力輸出、商品對外貿易等方面,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項目越來越多,投資規模也日趨擴大,經濟活力不斷迸發。這一趨勢出現的原因是國內資產大量積累、生產技術不斷提升,對生產資源、生產要素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在這一階段,中國海外市場的拓展集中于東南亞、西歐、北非等國家,海外投資總量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面對這一發展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3月28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發展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中國企業拓展了海外市場,也為沿線各國和中國提供了更多的經濟合作、交流的機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串聯起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則是通過海陸交通,加強同東南亞、印度半島、中東及非洲的聯系,推動共建全球經濟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東亞地區貿易體逐漸形成,各領域的經濟合作、對外貿易總量將達到三十萬億美元,成為超越美國的世界第一大經濟貿易體。如果向西與印度、西亞、中亞各國形成聯合經濟共同體,那么各領域的經濟合作、對外貿易總量將達到五十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經濟貿易總量將會達到歐洲和美國兩大經濟貿易體的總和,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需要各國加強多方面的合作、聯系。“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主要以道路交通、海路交通、衛星通信技術為渠道,為沿線各國架起橋梁,確保沿線各國之間能夠互通有無。“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對外合作倡議的重點內容。其中,加強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目標,旨在改變亞洲廣大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發揮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優勢。同時,在中國的倡導下,沿線各國積極參與,建立了“亞投行”,為“一帶一路”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這些舉措是中國積極、主動投身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參與制定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體現。
對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開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向世人傳遞出國家經濟的發展要立足本國的既有優勢這一基本理念,要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經濟、科技等資源的發展現狀,開展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探討經濟與民族文化互相促進的發展路徑,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投資成敗受所在國文化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成功實施的前提是沿線各國能夠發揮彼此優勢,共同促進沿線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各國經濟利益最大化。在對外貿易中,投資成敗受到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制約,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觀念在國際項目合作的過程中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如:在緬甸密松水壩案例中,中方認為該項目建設有利于帶動緬方國內經濟的發展,且不需要緬方提供任何資金,由中方提供人力、物力、財力,幫助建設。在緬甸密松水壩建成后,通過開展兩國之間的水上貿易,不僅能夠滿足中方對外貿易的需要,也有利于打通緬甸國家對外貿易、合作的渠道。但是,中方忽視了評估當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認知差異,該投資項目與當地的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背離,所以導致該項目進展不暢。這一案例反映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必須對各國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等因素進行全面考量,才能實現多方合作、互利共贏的目標。
針對沿線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我們應更加注重對各投資國大環境、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等領域的研究。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探討國外投資的可行性,降低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合作風險。另外,在帶動沿線國家企業發展方面,要對其他國家企業投資的成敗經驗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其在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之下,不利于國外企業投資的因素,發揮優勢,規避風險,從而保障“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
利用社會學研究的有利成果,注重人類文化學專著的翻譯和傳播。早在十六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和傳教士就已經高度關注東方文化和非洲一些國家的文化發展,在近幾個世紀的不斷研究與探索中,積累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國應該加大對其專著的翻譯力度,不斷研究、分析國外學者的觀點。這些學術專著的內容涉及國別史、文化人類學專著,甚至還包括經濟學等領域的內容。中國政府和學者應該將這些研究成果與我國的發展理念結合起來。從短期效益來看,中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他國的文化背景、資源情況,開展相關的風險評估,促進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合作共贏。從長期效益來看,翻譯和傳播西方文化人類學研究著作,有利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的全面實施,也有助于將西方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傳播到中國,從而推動各國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發展。
要注重對沿線國家的實地考察。在“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下,中國應對沿線各國的資源、環境、人文、科技等領域開展實地研究,總結各國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現狀,為更好地部署“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有力的現實依據。“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各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各異,經濟資源、科學技術發展也沒有達到同一水平。因此,深入沿線各國進行實地考察,總結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和不利因素,掌握各國在尋求對外合作過程中存在的需求差異,可以為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開展對外合作提供重要的保障。這是“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多方共贏的前提條件,也是沿線各國能夠彼此互助,實現經濟、文化、科技、人文等領域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
(作者分別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重點項目(2014-2017)“災害記憶傳承的跨文化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4ASH0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盛毅、余海燕等:《關于“一帶一路”戰略內涵、特性及戰略重點綜述》,《經濟體制改革》,2015年第1期。
②鄒嘉齡、劉春臘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地理科學進展》,2015年第5期。
③何星亮:《文化人類學的認識論芻議》,《世界民族》,2016年第1期。
責編/陳楠 牛牧瑤(見習)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