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引導社會利益訴求。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必須與社會歷史形態相適應。在不同社會歷史形態中,個體、群體或階級的利益訴求形式和利益主張內容存在較大差別,這是由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程度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轉變,但是,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必須與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如果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超越了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必然會出現不必要的利益矛盾。這就要求國家發揮思想意識引導功能,使其社會成員了解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認識到只有全體成員共同努力,在生產力獲得巨大發展,社會財富充分涌流之后,才會更好地滿足人們各種層次的需要。人們有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自由和權利,也有為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防止利益矛盾加劇。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結構由相對簡單進入了相對復雜的狀態。由于所有制結構的變化促使各種經濟成分不斷發展,新的社會主體相應出現并逐步發展,形成新的社會階層,其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有加劇的趨勢。國家應發揮利益協調功能,防止這一趨勢強化。階層利益矛盾加劇,容易引發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疏遠和對立,導致社會關系緊張,也會削弱社會的整體性,影響改革進程,甚至引發沖突。國家相關部門應深入研究當前社會階層結構的基本情況,了解現狀把握變化趨勢,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防止階層之間利益矛盾加劇,引導社會和諧發展。
第三,吸納新的利益主體。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在社會利益結構多元化進程中,利益主體多元化不可避免。隨著政策調整和利益結構日趨復雜,改革進程中出現了一大批有參與愿望和參與能力的個體和集團。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這些利益主體的利益權利和利益意識不斷提升,其政策參與愿望不斷增強。這種現實客觀上要求國家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政策制定,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執行性。因此,國家有責任發揮利益整合功能,力爭協調好社會各方面、各層次、各維度的利益訴求和利益關系,建設和維護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各利益主體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
第四,發揮執政黨的利益代表作用。馬克思堅定地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成為社會大眾利益的代表者,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理論綱領和實踐道路都應致力于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終實現人類解放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懈努力。在新時代的中國,面對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面對復雜的社會利益結構,中國共產黨必須堅定地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忠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能夠得到人民信賴、擁護和支持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指導人類正確地把握自身利益尺度
利益對于人們的意識判斷和行為選擇有規范引導作用。人們衡量利益的標準與尺度,必然會體現到人們追求利益的行為中。因此,利益的尺度功能一定會表現為利益的導向功能。利益的這種導向功能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而充分的體現,也同樣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中。馬克思的利益范疇既包括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人類在與自然的深刻聯系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前提,人為了生存、生活要依靠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利益離不開自然,人類利益最直接的最后的根據就是自然。自然是人類利益永恒的物質前提。人類通過改造自然可以獲得利益,自然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在人類獲得發展成果的同時,保持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是新時代的中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對于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正確把握人類自身利益的尺度具有指導意義。
第一,現代化應該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人和自然是統一的,但是自然有它自己的發展限度和邊界,如果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考慮自然的存在與發展,必將遭受自然的懲罰。恩格斯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是對忽視自然而過度追求利益的人類的嚴厲警告。
在以往的現代化進程中,一直存在人類獲取利益的速度超過了自然界的自我更新速度和容納能力的現象,結果是人類在獲得物質利益之際,卻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從這個角度上看,人類目前所實現的許多利益是以犧牲自己的未來利益和自然生態為代價的。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應科學把握人類自身利益的尺度,努力形成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自然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為此,在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人類還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充分的條件。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存在的基本關系,這種關系也體現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未來將走向什么文明時代是一個考驗人類智慧的重大問題。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與自然是相對和諧的,人類越想有利益收獲就越要善待自然;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逐漸走向異化和對立,人類越想有利益收獲就越要征服自然甚至傷害自然。農業文明的“文明”體現在人與自然相對和諧,但它的生產力水平無法滿足人類的利益需求;工業文明的“文明”體現在人類實現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但由此導致的自然的存在危機已經逐漸演變為人類的生存危機。陷于如此困境之中,人類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文明之路,這就是走向生態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它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利益觀對人類思想意識發展的引領作用,人類開始正確把握自己的利益尺度,節制自己過度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
總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利益觀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值得我們認真研讀、深入思考、堅持運用、努力創新。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項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內涵研究”(項目編號:18VSJ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