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獨家連線 > 正文

“城鄉中國”時代的資本下鄉

當前,我國已經由鄉土中國時代進入城鄉中國時代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費孝通先生編寫了《鄉土中國》一書,提出中國的基本特征就是“鄉土中國”。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孝通先生以年輕人特有的銳氣和基本經驗,提出了許多對中國社會非常有解釋力的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四種權力”“禮俗社會”等。這些概念時至今日仍頗為貼近中國實際,其中貫穿全書的“鄉土中國”概念,更是中國幾千年社會特征的總括。“鄉土中國”至少有三個基本內涵:第一是鄉村人口的絕大多數,第二是農民生產的土地粘著,第三是社會生活的終老是鄉。

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千古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近四十年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得費孝通先生提及的“鄉土中國”的三個內涵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至于我們必須提出“城鄉中國”這個新命題。

第一,鄉村人口不再占大多數,而是城鄉各半。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7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8.1億,比上年末增加2049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由此可知,城鄉人口數量龐大且大體相當的基本格局是一個已經形成并將長期存在的基本事實。這使得我們不僅要看到一個鄉土中國,也需要看到一個城市中國。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時期,我們要看到一個長時期的過渡地帶——城鄉。

第二,農民生產不再以土地產出為主,而是收入多元。經過近些年的勞動人口轉移,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2.8億農民或者進城務工,成為“農民工”;或者在部分沿海地區繼續務農,成為“農民農”。農業收入已經不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前我國67.4%的耕地仍由2.3億農戶家庭承包,但農業只為農民提供了38.3%的收入和27.7%的就業機會,純農戶已不足18%,農民務工收入已超過家庭經營收入,占總收入一半以上。就外出務工人口而言,第一代農民工與土地和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他們大多數最終會選擇返鄉務農。但占比超過一半的第二代農民工(即80后、90后和00后)已經成為外出務工的主力軍,雖然其保留著農民的身份,但其一旦到了勞動年齡就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第二代農民工與農業、土地和農村的關系疏離,他們并不像上一輩那樣會打理農事,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沒有從事過任何農業生產勞動,是實實在在的“離土又離鄉”。第二代農民工主要從事的是制造業和服務業,還有部分人選擇技術性工種、自營勞動或者作為雇主生產經營。

第三,社會生活高度流動,不再終老是鄉。城鄉往返的候鳥式生活、高度流動和相對分化的農村社會以及特殊的留守經歷,使得第一代農民工城鄉兩棲,從流而不遷到流而復返。第二代農民工則雙重脫嵌,第一重脫嵌是“傳統性脫嵌”。即第二代農民工在空間上脫離了農村社會,在情感認同上對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身份等有著較深的隔閡,客觀層面上的關系紐帶和主觀層面上的情感認同都脫離傳統的鄉土中國。第二重脫嵌是“現代性脫嵌”。即作為外來人口,第二代農民工得到城鎮友好接納的難度較大,他們在就業、住房、教育、社保、公共服務等各方面都難以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也難以融入現代的城市制度安排。

以上三點變化表明:當前我國已經由鄉土中國時代進入城鄉中國時代。這一命題的轉換,來自于實踐的變化。中國的社會科學需要從中國的本土實踐出發進行構造。西方的理論是根植于西方實踐,并用來解釋西方實踐的,這在西方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不明就里地一味照搬西方理論,并將其硬套在中國實踐上,就是行不通的。費孝通先生從中國實踐、農民思維出發,解釋了一個西方學術不可能呈現的鄉土中國,并進行了相關的比較。由此說明了一個極其簡單的道理,即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不同的理論解釋不同的實踐;不同的實踐需要不同理論的解釋,這才是“實事求是”的要義,才是一種科學的精神。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城鄉融合   鄉村振興   工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