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農村建設,為改變農村發展滯后的戰略部署指明了方向。當前,農村發展建設遇到諸多難題,利用農業創新科技有助于全面改變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振興鄉村經濟,能有效突破農業發展瓶頸,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業科技創新 現實困境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是黨的十九大提出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戰略決策。如何做好鄉村經濟中的農業科技創新,改變農村發展滯后現狀,考驗著黨的執政能力。
當前農村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瓶頸
創新與管理缺乏統一性。由于體制機制的不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協同管理機制欠缺,導致農業科技創新不能完全發力,效果不突出。主要存在農業科技創新與生產效益轉換銜接不當,多數農業科技創新缺乏實踐轉化和成果運用,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與現實需求間缺乏契合度,科技鏈與產業鏈銜接不匹配。對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認識不足,創新成果利用率低,沒有形成有效的轉化機制。從目前統計數據來看,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與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機制有關,直接的后果是農業科技在農村基層難以有效推廣,經濟效益不顯著,農業科技產業供需雙方形不成有效溝通機制。農業科技協同機制不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過程組織混亂,很難發揮科技創新合力,科技資源浪費嚴重。
資金和人才問題阻礙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科技發展需要資金、人才支持,近年來,我國雖然逐年加大了對農村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但從投入比重和效果上看仍遠低于發達國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風險補償機制,導致社會資金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缺乏興趣,再加之金融機構對農業支持力度不足,資金短缺成為農業科技創新難以轉化的現實問題。同時,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和科技資源不合理配置也嚴重阻礙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進程。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結構也發生改變,大量農村青壯年流向城市導致農村人口減少,使老、幼年齡段比重上升。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減少,人才結構性短缺更趨明顯,農村人才整體素質不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量農業科技人才離開農村轉行、青年人對農業科技缺乏興趣、創新人才培養不足、基層技術人員缺乏對農業創新技術知識體系認知、工作性不強以及知識理念陳舊老化等,都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和應用。
缺乏交流意識和產權保護??萍紕撔码x不開國際同行業間的技術推廣交流,通過交流吸納最新科技動態,是快速提升自身科技實力的有效手段。當前我國農業科技主要是通過引進相關技術后進行二次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足。因此,積極與國外先進機構進行合作交流是解決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短板的有效途徑。但現實中從農業科技引進項目最終效果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項目重復引進,資金利用率低;對農業科技引進技術缺乏了解,缺乏引進高科技核心技術,引進項目多以機械設備為主;對農業科技引入管控能力不足,缺乏權威性。
注重農業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是農業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國民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顯著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完整的農業科技知識產權法,同時現有的農業產權保護法規與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間存在法規制定和運行機制不符,交互不對稱現象比較突出,嚴重阻礙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對中國農業科技走出國門參與世界競爭不利。二是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內容亟待全面升級,當前我國針對農業制定的法律法規內容偏重對動植物或珍稀品種的保護,忽視了對農業科技創新或產業加工的有效保護。三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過程中相關產權問題執法力度不足,對農業科技創新技術保護能力差,科研成果很容易被盜取剽竊使用。四是農業科技工作者自身缺乏維權意識,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科技專利尚未形成有效回報機制,科研人員不能及時通過專利獲得物質收益,導致其維權積極性、主動性不強。
農業科技創新的突破路徑
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深化制度改革推動鄉村振興。農業科技創新需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才能在深化制度改革中取得突破。首先,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協調政府與市場間的角色關系。政府要深化簡政放權,加強宏觀管理和頂層設計能力,做好農業科技創新環境營造、政策、資金保障等服務性工作。進一步扶持保障涉農企業創新地位,從稅改、金融、保險補償等方面推動人、財、物向涉農企業傾斜,有效調動農業科技資源。其次,要完善科技創新需要的農業供給機制,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間的契合點,通過技術推廣轉化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從根本上解決科研經費和經濟效益間的溝通難題。再次,要打破農業科技各部門區域間界限,落實創新一體化建設部署,盡早消除體制中的障礙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進程。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現科技創新多元化。當前農業科研人才培養需要對農業科研人才與新型技術農民兩類主體進行培訓,要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建設戰略,優化人才結構布局,擴大農業科技人才總量,在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中注重青年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同時加大吸引海外人才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優化科研成果權益分配調動科研工作者積極性。全面開展創新文化建設,鼓勵人才勇于創新研發,營造寬松民主的學術氛圍,將農業科研成果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激發人才活力。加大對基層農村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和勞動技能培訓教育,提高農民認識運用農業新科技成果能力,積極開發農業人力資源,全面提升農民技能素質,使他們成為懂科學、會技術的科技新農民。
組建由政府牽頭,企業、社會機構有效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加強投入力度。首先,要由政府牽頭,構建完善財政支持機制,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同時有計劃增加財政投入力度。其次,要根據農業科技創新產品特點,促進建立投資市場化服務機制,拓寬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注入來源以市場化調動企業、社會、個人力量對農村科技創新產業投入力度,形成社會資金與政府投資互補局面。再次,政府要加快制定農村金融立法,增加農村金融支農力度,從而有效降低成本,實現適合農民多種形式的抵押貸款,讓更多金融資本流向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優化科研經費,確保農業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
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倡導國際間交流合作,使本國相關農業知識產權法要與國際公約協調一致,讓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自主技術在海外受到侵權時可依據國際公約進行維權,以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不受侵害。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不但要立足國內搞好農村產業建設,還要以開放的理念,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不斷引進最新科技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掌握競爭主動權,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知識產權保護是農業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的有力保障,政府機構要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明確法律責權歸屬和科研成果利益分配,同時要完善獎勵機制和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強化各行政部門協同工作效能,提高有關行政部門辦事效率,有效激發科研人員投入農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加大知識產權宣傳普及工作,提高人們維權意識,營造良好產權保護環境。
(作者為中共邢臺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室講師)
【參考文獻】
①張琳、吳家強、盧兵友:《我國傳統農業科技創新思維的特點與啟示》,《農業科技管理》,2018年第4期。
②劉振濱、鄭逸芳:《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動力要素體系及運行模式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18年第2期。
③劉忠宇、趙桂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研究》,《對外經貿》,2018年第4期。
責編/張蕾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