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作為滿足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民生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旨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與效果。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引入社會力量、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化人才隊伍。
【關鍵詞】數字化 公共文化服務 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達到57.7%。我國網民規模的持續快速增長、互聯網模式的持續創新以及線上線下服務的加速融合,使得數字化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提出,要“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數字化和網絡建設,提高數字化和網絡服務能力”。當下,我國已然步入了數字化時代,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之義。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信息化社會發展、服務設施升級、服務模式創新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劃》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適應的開放兼容、內容豐富、傳輸快捷、運行高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公共文化事業的重視,也表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緊迫性。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推動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移動通訊技術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早已習慣通過移動通訊設備獲取信息,如果僅僅以面對面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其受眾有限,且服務效率也不高。在信息化時代,將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延伸到互聯網之中,勢必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果與效率。以博物館為例,傳統的博物館一般僅向群眾展示靜態的展品,而應用了VR、AR等技術的數字博物館則可以讓群眾借助網絡設備清晰、全方位地觀賞館藏文物,這既是我們步入信息化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成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推動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推動服務設施升級的必然要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是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民生大事。而推進數字化建設則是實現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重要工程,有利于突破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在規模、時空分布等方面的局限性。此外,從多個層面來看,推進數字化建設也是推動服務設施升級的必然要求。從技術層面來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升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從群眾層面來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進行數字化升級,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的質量和水準;從政府層面來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進行數字化升級,是政府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履行自身職責的重要表現。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推動服務模式創新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提供場所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在數字化時代,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對公共文化的服務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圖書館、博物館等傳統公共文化場所受到空間、設備和人員等因素的制約,其文化服務模式已經愈發難以滿足群眾的多樣公共文化訴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則能夠充分解決上述問題。在數字化條件下,空間、設備和人員等將不再是制約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因素,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場館可以將自身的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后共享至統一的文化服務平臺,由文化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將文化服務延伸至藝術展覽、文藝培訓等方面。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要引入社會力量、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化人才隊伍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突破時空的局限,充分利用全國各地文化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與效果。首先,要引入社會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同時,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有限,部分政府還無法滿足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資金要求。因此,政府應當鼓勵企業、個人與各社會團體積極參與到建設工作當中。
其一,政府需要適當降低準入門檻,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投資建設,將部分公共文化活動的承辦權下放給有資質的企業或社會團體,從而緩解政府的資金投入壓力。其二,鑒于文化項目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政府應當為參與建設的社會力量提供一些激勵政策,例如,給予其適當的稅收減免政策,或者在優質項目招標過程中對其優先考慮,從而提升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積極性。其三,政府應當設置相應的建設基金,引導企業、個人或社會團體通過各種形式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提供支持。例如,捐助資金、設備,提供技術服務、場地,或冠名贊助政府開展的公共文化活動等。
其次,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倘若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數字化要求,難以進行數字化對接,那么數字化建設就無從談起。因此,政府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場所和設備,例如,場地面積需要滿足一定的建設標準,電腦、播放設備、服務器等需要滿足一定的技術標準。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文化管理部門應當對轄區內文化站點的基礎建設情況開展指導與評估工作,明確建設標準,確保文化站點具備上傳、下載和使用數字化文化資源的能力。
最后,打造數字化人才隊伍。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優質的人才隊伍能夠對建設質量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數字化發展趨勢下,各文化服務場館愈發重視工作人員的數字化技術水平。因此,一方面,工作人員應當轉變傳統的服務思維,積極主動地提升圖片、視頻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處理能力;另一方面,文化服務場館也應當為工作人員提供數字化技術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數字化設備操作熟練度與數字化文化資源開發能力。此外,文化服務場館還應當通過科學的獎勵政策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對于一些數字化技術過硬的專業人才,可以適當降低學歷、年齡等方面的要求。
(作者為長春師范大學人事處講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王迪:《從國家包攬到多方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社會治理理念與實踐》,《學術論壇》,2017年第1期。
③顏玉凡、葉南客:《改善居民文化生活質量的資源依賴與組織認同——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的行動邏輯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
④楊林:《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政府如何有效供給公共文化服務——基于供需協調視角》,《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7年第8期。
責編/陳楠 趙橙涔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