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對于引領社會組織正確發展方向,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有著重要意義。社會組織應積極調整黨建工作思路,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工作形式,利用多樣資源,打造“紅色陣地”,通過提高黨的建設能力推動社會組織履行公共服務職能。
【關鍵詞】社會組織 黨建工作 互聯網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從黨的執政建設角度講,社會組織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是黨開展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因此,加強黨建工作,明確其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任務,對于社會組織的完善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社會組織在黨建工作開展中普遍存在著黨組織建設困難,黨員發展困難,黨建工作思路不合理,黨建工作效果得不到鞏固等問題。對此,社會組織應堅持黨的領導,高度重視開展黨建工作,主動迎接新時期的挑戰,利用互聯網思維推動黨建工作的發展與完善,從而打造思想堅定、組織健全、隊伍完善、服務全面的“紅色陣地”。
擴大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覆蓋面,推動網絡黨建工作模式的構建
黨組織的完善、管理機制的構建是推動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基本保障。社會組織在加強組織建設,擴大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覆蓋面的過程中,首先,要依托民政部門,完善黨委開展組織結構,針對不同性質的社會組織開展差異化的黨建工作,如對于沒有業務主管單位的社會組織,可以由民政部門負責黨建工作;對于有業務主管單位的社會組織,由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其黨建工作;對于關系到社區就業、養老、培訓等問題的社會組織,可以利用社區黨組織開展工作。其次,完善黨建工作會議制度,利用網絡平臺搭建信息溝通渠道,及時把握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動態,并利用線上線下會議相結合的管理制度,推動黨建工作經驗的交流,加強黨建經驗的傳播。最后,建立黨建與業務相融合的工作制度,根據社會組織服務內容,滲透黨建工作,凸顯黨建工作特色,同時民政部、社區黨組織應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根據黨建工作與業務融合情況,設計星級評價,并給予相應表彰獎勵,總結經驗,開展社會組織黨建示范點,促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全面提升。
此外,在互聯網背景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還應積極整合黨建資源,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強化社會組織黨建“紅色陣地”建設,通過線上線下的有效互動,構建“互聯網+黨建”的工作模式。第一,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傳播新理念。社會組織在黨建工作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新興傳播方式,拓展黨建工作開展新途徑,實現立體化、全方位信息傳播,實現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正面宣傳,營造良好的媒體輿論環境;同時推動政務公開,在與群眾的雙向互動中,提高黨建工作水平。第二,增強互動協作,激發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內在動力。關注網絡群眾的思想動態,利用互聯網平臺,收集民情,根據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要求分析民情,建立群眾路線新渠道,對于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精準度具有重要意義。第三,推動資源共享,豐富社會組織網絡黨建工作新內容。在“互聯網+”浪潮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不僅要依靠實踐調研深入一線,面對面服務黨員群眾,更要依靠網絡的力量,搭建網絡共享平臺,建立網絡辦公聯動機制,最大限度吸收并運用社會資源,豐富社會組織工作內容,推動黨建工作的全覆蓋,讓服務手段、服務模式更加多元。第四,加強網絡監督,營造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發展的新生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民眾參與黨建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多,而社會組織應根據業務開展情況展開網絡民主測評等活動,鼓勵民眾參與監督,全面反映輿情動態,從而不斷完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服務,提高黨建工作效果。
組織社會實踐,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新時期社會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從社會組織的自身職能出發,加強與民眾的聯系;另一方面從服務型政黨建設來看,則是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中,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應積極建設服務班子、服務隊伍,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能力,健全服務機制、創新服務目標等,這樣才能提高黨建工作的實際效果。社會組織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其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因此依托相應的志愿服務活動,以黨建工作項目為載體,能夠及時發現黨建工作中的問題,提升黨組織參與公益服務和社會治理的水平。
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社會組織首先要加強隊伍建設,推動公益服務項目的開展。例如在黨建工作中,社會組織應積極組建志愿者服務隊,發揮黨組織服務企業、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體現示范帶頭作用,通過認領工作崗位等方式,深入基層,開展服務,并在實踐中提高黨建工作的指導能力。其次,密切聯系群眾,廣泛收集社會問題。社會組織應堅定問題導向,主動向基層群眾收集各類問題,并做好梳理與總結,將民眾普遍反映且關心的問題列出條目,或制定解決方案,或反映給政府相關部門,維護群眾切身利益,推動社會公共服務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最后,根據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推動社會組織建設,并通過依托當地的服務中心,參與到基層管理中來。例如針對城市治安,聯合當地服務中心,構建“街面聯勤、社區聯防、單位聯動”的工作模式,利用網絡平臺建立預警機制,將社會治理工作延伸到社會組織、群眾團體等,及時把握社會不穩定因素,并協調相關部門做好預警防范處置工作,體現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加強隊伍建設,增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有效性
第一,建設人才培養項目工程,通過專題培訓、工作交流、組織外出考察等形式推動黨員建設,以提高黨員建設效果。重視黨員干部培養,如上海某社會組織打造“七個一”書記關愛工程,對新上任的黨組織書記、委員以及街鎮專職副書記和信息員等進行系統培訓,并開展實踐考察,加強黨務工作交流,加強經驗積累,提高工作水平。此外,還應該建立黨員隊伍保障機制,對于生活中存在困難的干部要積極引導與支持,解決其后顧之憂,提高黨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二,加強后備人才培養,為社會組織黨建隊伍輸送年輕的力量。基層黨務干部儲備制度是人才儲備的必要條件。進入互聯網時代,黨建工作處于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年黨員雖然工作經驗不足,但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卻很強,因此,社會組織應積極推動后備人才儲備、培養和任用制度的建立,讓那些年紀較輕、學歷較高、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青年黨員能夠進入到干部隊伍中來,以優化黨員干部結構,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
第三,完善薪酬激勵制度,為黨員隊伍建設提供全面的工作保障。激勵是個體發揮自身力量的基本途徑。社會組織在加強黨建工作隊伍培養的過程中,應根據市場經濟環境適當調整薪酬激勵制度,以激發社會組織黨建隊伍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激勵制度建設中,黨組織一方面從政治待遇的角度出發,提高黨建隊伍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其集體榮譽感,并通過表彰、獎勵等方式進行精神激勵;另一方面還應該提高其收入水平,由相關財政部門核撥工作經費、黨員教育經費和黨組織書記補貼,同時聯合當地宣傳部、社會工作黨委、財政局為提高社會組織思想政治工作者專業職務補貼建立實施辦法,從制度上保障黨建隊伍的收入水平。
(作者為中共湖南省委直屬機關行政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程坤鵬、徐家良:《新時期社會組織黨建引領的結構性分析——以S市為例》,《新視野》,2018年第2期。
②殷榮林:《社會組織黨建:實踐、問題與建議——基于浙江省湖州市的調研》,《黨政干部學刊》,2018年第1期。
③東衛局、孫悟群:《構筑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紅色方陣”》,《環渤海經濟瞭望》,2013年第1期。
責編/孫娜 美編/史航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