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于1991年,是海南省唯一的國家級高新區,是我國面向東南亞的高新技術產業門戶、海南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海口市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更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產業支點園區。在發展過程中,海口高新區黨工委始終圍繞“以高質量黨建全面引領園區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夯實黨建工作基礎,園區“兩新”組織快速崛起,成為園區社會經濟推動的發力點。筆者在調查時深切感受到,海口高新區黨工委以高度政治責任感抓黨建工作,其實踐呈現出“嚴、新、實”的鮮明特點。
“嚴”:以高姿態從嚴抓黨建
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嚴。海口高新區黨工委按照黨中央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的總方針,嚴格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切實履行黨建工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加強對“兩新”和機關黨建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指導。黨工委書記履行抓黨建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其他黨工委成員根據分工抓好職責范圍內黨的建設工作。由于責任到人,舉措得力,海口高新區黨的自身建設抓出了成效。
提高認識,狠抓主體責任落實。一方面,落實“兩新”組織黨委成員分片責任制。同時,定時提醒各聯系點領導干部下點指導黨建工作。另一方面,選好黨支部成員,落實基層黨組織抓黨建的領導基礎。在配好“兩新”組織黨委班子的基礎上,配齊配強黨支部班子成員,大部分的支部書記既是黨的一把手,又是單位的技術業務骨干,提高黨支部抓黨建的能力。
強化組織,大力推進“兩個覆蓋”。海口高新區黨工委落實“市、管委會、區、街道”黨建的四級聯動要求,實行黨組織系統優化建設。同時,高質量做好黨員發展工作,通過把黨對企業的影響力滲透力引導力和吸引“新鮮血液”結合,正向促進“兩個健康”。
思想先行,用黨的理論武裝頭腦。開展五類培訓,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班、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黨員(含黨務工作者)培訓班、新黨員培訓班、業主黨性教育培訓班等五類培訓。同時實施“五個一”工程,通過實施每月讀一本書,每周觀看一部電影,每周組織一次扶貧,每周開展一次體育活動,每周組織一次勞動等活動,豐富黨員干部職工的文化生活。統計顯示,高新區開展的五項活動黨建活動高居群眾好評榜首,分別是:讀書、紅色電影等文化活動(73.04%),參觀紅色基因傳承館(61.74%)、黨員培訓班(56.81%)、黨建論壇(51.59%)、每日一課(46.09%)。
從嚴要求,抓黨支部規范化建設。一是強化政治建設,二是堅持“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產業”的發展思路,抓牢“兩新”組織黨建制度建設,三是強抓“兩新”組織基層黨建規范化建設。海口高新區“兩新”組織黨委多次與園區支部溝通協調、動員,對園區軟弱渙散的黨支部(主要是聯合黨支部)進行重點幫扶,主要健全黨組織架構,動員企業流動黨員轉接組織關系。
“新”:實現工作手段創新
毛澤東曾說過:“任務是過河,但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不解決船和橋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建設有效載體,就是抓黨建的“船和橋”。 海口高新區黨工委建設黨建共享平臺,充分發揮“紅色引擎”作用,找到了一個有效的抓手。經過一年多的黨建共享平臺運行,推動園區黨建工作形成了“破壁壘、銜機制、促融合、形外溢”四個鮮明特點。
破壁壘。平臺姓黨,沒有圍墻、沒有邊界、沒有門檻,對本單位、社會完全開放。
銜機制。黨建平臺靠自身的政治功能,引領不同體制機制的黨組織在一面旗幟、一個標準的指引和帶動下走到一起。共享黨建的共享機制實現了“四個結合”:一是把深化感黨恩教育和弘揚培育“工匠精神”結合;二是把黨性教育和督促企業誠信經營、合規建設、安全生產結合;三是把強化黨的建設和黨風帶民風與加強改善園區綜合治理結合;四是把黨對企業的影響力滲透力引導力和吸引“新鮮血液”結合。
促融合。推動了不同性質的行業、單位、群體的黨建力量的融合,努力破除城區黨建和園區黨建的差異加速融合發展,打造了共建共享共促的黨建環境。
形外溢。黨建“紅色引擎”作用突顯,形成了“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產業”的良性循環,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人才工作、精準扶貧、創新創業等方面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巨大飛躍。
調查表明,78.55%的受訪者表示,黨建共享平臺實際效果好,“豐富了組織活動的形式,提升參與活動的意愿”;72.17%的受訪者表示“黨建共享平臺就是黨員的家,讓黨員更有歸屬感”; 63.77%的受訪者認為黨建共享平臺 “為黨組織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抓手”。海口國家高新區黨建共享平臺已被“海南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海南省兩新黨建工作經驗交流會”列為現場參觀點。
實:黨的領導見實效
黨的領導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核心。海口高新區黨工委在真誠服務企業的同時,多措并舉推動非公領域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園區和企業雙發展的“紅色引擎”,收到了切實效果。對于“高新區非公企業黨建活動對企業生產經營是否有推動作用”問題,九成以上受訪者給出了積極的評價。
黨工委執政能力不斷加增強。海口高新區黨工委在規劃園區時明確提出,要以化解金融風險、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工程為己任,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帶動園區周邊鄉村協調發展。今年,黨工委積極組織開展“在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實踐中勇當先鋒、做好表率”專題活動,黨建引領園區發展結出碩果,園區營業總收入240.4億元,同比增長42.2%;招商簽約項目25個,總協議投資額317億元;新增注冊企業474家,新增注冊資本近100億元。
“兩新”組織業主跟黨走的決心不斷增強。為打通“兩新”黨建道路、獲取業主支持,高新區黨工委建立了“一幫一帶”業主制度,打消了業主對于黨組織活動會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產生干擾、帶來負擔的顧慮,使業主開始逐漸從黨組織活動的“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現在,各黨支部通過開展“黨是領導一切的”專題教育,各支部黨員用自身模范帶頭作用影響和感召企業業主,讓每位業主感到黨員就是企業的一面紅色旗幟。目前,園區業主對黨建工作的支持力度比以往有大幅度提升,調查中表明,所在單位業主對黨建工作“十分支持”的高達 81.74%。
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斷增強。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海口高新區以黨建“軟實力”催生企業發展“硬實力”,兩新”組織黨委支部逐漸成為助推企業發展的“新引擎”。2017年,園區非公企業中6個黨支部獲“高新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2名黨員獲高新區“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工作展望
從調研看,海口高新區黨建工作成效顯著。但是,黨的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亟待解決。
社會組織黨建重視不夠。調研中發現,海口高新區存在非公經濟黨建明顯要強,而社會組織黨建相對較弱的現象。因此,社會組織黨建亟待解決“應建未建”、活動開展少、保障欠缺三個重大問題。可以考慮:一方面,需要實行分類引導規范管理,對律師等行業準入條件比較嚴格、管理較為規范、專業性較強的新社會組織,依托協會進行管理;對民辦學校、民辦醫院等專業性較強的新社會組織,由業務主管單位直接管理;對社區公共服務機構、公益組織等新社會組織,由屬地黨組織進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健全源頭管理機制,民政部門在辦理注冊登記和年檢手續時從源頭上督促新社會組織及時建立黨的組織。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黨務干部輸送機制,各級黨組織可以派干部擔任或兼任新社會組織黨組織負責人。三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按照“財政撥一點、黨費給一點和黨員捐一點”的原則,建立財政補貼為主、其他來源為輔的經費保障制度。
需要進一步整合“小微”黨支部。由于高新企業用人普遍不多,因此黨支部往往存在“小而散”的狀況。解決的基本思路就是組建支部聯盟,走聯合發展之路。以“小+小”聯盟抱團發展、“大+小”聯盟以強帶弱為目標,在保持原有黨組織隸屬關系不變的基礎上,按照區域相近、行業相關、自愿結合的原則,引導若干黨員人數較少的小微支部之間、小微支部和大支部之間組建“支部聯盟”,聯合起來集中開展支部活動,從而解決小微支部規模小、資源少、影響力弱等問題。
需要突出解決黨組織作用發揮問題。“兩新”組織黨建必須找好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結合點。比如,積極發揮黨組織在單位的影響力,號召廣大黨員和員工為單位的發展出謀劃策,引導員工在改進技能、提高服務水平、開發新產品等方面多動腦筋,定期開展崗位練兵、技能大賽等活動以營造健康向上、創先爭優的競爭氛圍,及時協調和解決單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短缺以及技術不高、勞資糾紛、員工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同時,要耐心做業主的思想工作,促使其提高認識。黨組織要以“有為”贏得“有位”,以“真心”換取業主的“信任”,以實際效果贏取支持。
必須進一步夯實黨建基礎。黨建基礎工作必須常抓不懈,否則就容易前功盡棄。一是必須強化教育促進黨建工作意識和水平再提升,繼續推進落實“兩新”組織業主培訓、支部書記培訓、黨務工作者培訓任務。二是必須完善組織覆蓋,積極成立、建好黨支部,做好流動黨員管理,重點開展好“雙培”工作。三是必須落實“兩新”組織業主教育引導工作,使“兩新”組織業主在園區發展、海口建設甚至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建設中支持擁護本企業黨建工作。四是改進和加強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應堅持“小型、分散、業余、靈活、實效”的原則,注重分類施教、因人而宜。同時,創新黨員管理方式,實行黨員責任包干、包片制。五是必須嚴肅黨內組織生活,增強組織生活的紀律性和嚴肅性。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建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編:趙博藝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