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緣起
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證明了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經濟學理論是扎根中國大地的科學理論。因此,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成果,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體系的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術體系建設在經濟發展實踐的滋養中不斷向前推進,為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第一,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定位。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術體系,最首要的問題是解決為誰服務和如何服務這兩個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此做出了明確的回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在創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時就宣稱它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恩格斯把馬克思的《資本論》稱為工人階級的“圣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傳承創新了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立場,強調是為增進全體人民福祉和全面發展服務的,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指出,通過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依據新時代的新要求,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推進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這些新的發展思想和理念,強調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對共同富裕的內涵、要求和途徑做出了全面的闡述和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服務于全體人民福祉,其研究內容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創新發展,這表現在: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的狀況,黨的八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了進一步提煉,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又及時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服務定位不斷與時俱進,保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和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為人民服務。馬克思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盡快增加生產力總量。為新生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快的增長速度,以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發展的嚴重束縛,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不僅要發展生產力,而且還要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解放生產力,要求把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兩個方面都要講全了,并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針對我國綠色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新期盼,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從而把生產力的內涵擴展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從馬克思《資本論》確定的聯系生產力研究生產關系擴展為研究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既要研究生產關系以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來解放生產力,還要研究生產力以優化資源配置來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銳利理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