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在理論上不斷創新發展,在實踐上能夠有效指導改革發展向前推進并取得巨大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體系。
第一,理論分析方法。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要體現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性和思想性,就需要運用理論分析方法提出新概念、新范疇、新思想、新理論、新體系,否則就無法科學認識世界,更不可能正確地改造世界。運用理論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一是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方法,解決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運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做出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論斷,為創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礎;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及其在新時代的轉化,為制定富國和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疇。
二是吸收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科學理論分析方法。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引入了均衡分析、邊際分析、靜態分析、動態分析等具體研究方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方法的重要補充。
第二,經驗分析方法。恩格斯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因而邏輯發展完全不能限于純抽象的范圍,需要歷史的例證。這就是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歷史事實的描述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從長期的歷史發展經驗中總結和提煉經濟規律。首先是從中國的經驗中總結規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社會主義開放理論等都是從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其次是從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經驗和教訓中總結規律,如我國借鑒日本、韓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和拉美、東南亞一些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訓,及時做出了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斷,提出跨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三大關口,形成了經濟轉型發展的新理論。
二是用歷史經驗檢驗和修正已有的理論和范疇。首先是檢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概念和范疇,對那些經過檢驗是正確的科學理論予以繼承和發展,對那些已經過時的個別具體結論予以放棄,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與時俱進,例如實現了對馬克思公有制理論、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發展。其次是對西方經濟學中那些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和要求的概念和范疇予以借鑒。
第三,數理分析方法。馬克思自19世紀60年代就致力于將數學運用于揭示經濟規律的研究,這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馬克思甚至認為,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學運用數理分析方法的研究逐步廣泛,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更加趨向完善,主要表現在:通過數學方法揭示不同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使理論揭示的經濟運動規律可量化、更準確;運用數理邏輯對已有的理論做出驗證,增強理論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由于大多數理模型和工具是在西方國家的理論和實踐中形成的,而我國與西方國家存在巨大差異,為增強模型和工具的適用性,學者們進行了中國化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