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方法論體系的構建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方法論體系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需要繼續做出努力。
第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體系從理論設想向現實轉化。把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體系的出發點、研究主線、體系結構安排等已經提出的各種理論設想進一步轉化為理論學說和著作,這就需要:進一步明確界定概念和范疇的內涵與外延,使其更加科學和規范;揭示不同概念和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逐步把這些概念和范疇串珠成鏈,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探索學術體系從研究方法到敘述方法的轉換,用敘述方法構建完整的學術體系。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就可以把不同的理論設想轉化為不同的學術體系,并通過不同學術體系的比較和交流推進學術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第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從國內交流向國際交流擴展。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在國際上引起的巨大反響和廣泛關注相比,在我國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尚沒有引起世界經濟學界足夠關注和強烈反響,因而急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在世界上傳播中國改革發展的經驗和理論,一方面讓世界從不同的視角更加真實地了解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全貌;另一方面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在世界的各種話語體系中平等地爭論、對話,讓世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國概念和范疇。
第三,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體系從“板塊結合”向“有機結合”轉變。馬克思《資本論》是把理論分析、經驗分析和數理分析有機結合的榜樣,形成了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科學方法,并運用數學方法揭示和驗證經濟規律,實現了理論邏輯與數理邏輯的統一。馬克思之所以能夠達到理論分析、經驗分析和數理分析的有機結合,是因為馬克思把經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數學家集于一身。因此,構建既符合經濟學一般發展規律又擁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就需要一方面學習馬克思的科學精神,不斷提升自身綜合運用理論分析、經驗分析和數理分析的能力,使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組建學術團隊,形成各個團隊成員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
(作者:黃泰巖,系中央民族大學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