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的實踐推進,不僅激發了人民群眾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推動了經濟社會迅速發展,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且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得出一系列新認識,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立場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
改革為了誰、怎么展開,決定了改革能不能成功。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充分證明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源泉和基礎。社會主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也是不斷適應人民需要、不斷改革的社會。改革的發起、落地和不斷推進,正是在于尊重人民群眾應有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各種問題,通過人民群眾創造性的現實發揮來增強社會活力和動力。只有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改革才能始終不脫離根本的立場,才能獲得最大多數人的參與和支持,才能不斷取得實際進展。
當代改革的一個重大問題在于科學把握現代性與人之間的內在關聯,尋求正確的方向和歸宿。人民是歷史的最終創造者,人民代表著歷史前進的根本方向,把人民放在什么位置直接決定著改革的性質、宗旨和生命。很多人類問題的發生演變,與其說是外在的、物質的、財富的異化,不如說是主體的迷失和倒置,是真正創造財富的社會群體在自身權利的實現和維護上出現了阻滯,進而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了不正常的非均衡態勢。無論是當今世界一些國家政權反復更迭的教訓,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都表明民心向背不可違背?;謴腿酥疄槿?、勞動之為勞動、社會之為社會應有的權利和利益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不可偏廢的主體性歸宿,任何侵蝕這一主體性的做法都得不償失。
人民是抽象性和具體性的有機統一,不能以人民的抽象性否認其具體性,也不能以其具體性否認抽象性。只有尊重客觀規律,真心實意把握、反映和體現人民訴求的改革發展,出臺政策措施、戰略方案,才能夠及時得到人民的認同、擁護和參與,從而以其對現實歷史主體的最充分調動帶來的綜合優化效應而獲得歷史合理性。當然,人民是由一個個歷史個體所組成,但不是某一個歷史個體都能想當然成為人民的指稱。只有超出具體的個體利益而又解決共性問題的人民總體利益,才能以其廣泛性、真實性、長遠性而得到歷史的發展空間。從這一意義上講,改革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理想主義的,總是融入了個體的現實利益和總體的普遍利益,但又不能過于現實主義而且不能過于理想主義,不能割裂“森林”和“樹木”之間的關系,把握其中的尺度,使之與生動的現實結合起來,將人民利益見之于價值取向才是成功之道。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應當確立堅守的改革目標
人類社會發展不能無限度無禁區,發展到一定時期一定程度,會出現邊際效應、抵消效應、模糊效應、極化效應,甚至反面效應。發展本位主義、發展至上主義可能意味著不發展、負發展、亂發展。如果不加控制,單一的發展會帶來價值的迷失、文化的短板、精神的滯后、秩序的降解,使得發展喪失本來的意義以致得不償失。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從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一直在反思發展方式、發展目標的合理性問題,試圖以種種補救措施來糾正與發展相伴生的一系列問題。從新發展觀、增長極限論到宇宙飛船論、可持續發展觀,人們樹立和推廣更加科學全面的發展觀,改革變革成為大勢所趨。
人是全面性存在物,既有物質追求也有與之緊密相聯的精神追求。社會結構包含主體與客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自然、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等,是有著立體豐富恒常聯系的復雜系統,哪一方面的發展都不可忽視。承認經濟的基礎決定作用,是為了整體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前提,而不是為了使社會發展成為一個簡單化、機械化的過程,不是為了將社會的復雜聯系圖景還原為互不相干的孤立元素,強調發展的整體涵義在任何時候都十分重要。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時候,從整體上重思重構經濟社會體系、突出補短板強弱項更是及時而必要。只有把發展方式、發展結構轉換到更加協調的步伐,才能解決發展過程面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使發展變得更加高質量、高效率。
中國改革的重要經驗,從生產力觀點來看,既確立了物質生產方式的基礎性作用、摒棄了先驗的忽視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思路、不斷完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同時逐步深化了對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辯證關系的科學全面認識。拋棄了經濟單兵突進,在堅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的全面發展。認識不到前一點,就會偏離發展的重心和基礎,改革發展的整體設計就不可能置于科學前提,社會的有序穩定也成為難題;忽視了后一點,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不稱其為發展,改革不稱其為改革,改革發展會在簡單割裂中走向偏頗,甚至出現不少難以解決的深層次問題,社會有機構成的恢復不得不需要花費更多的代價和成本。這就充分表明,改革方案的全面性、協調性是不得不充分考慮的重大問題。
發揮市場作用是符合多樣社會關系的改革路徑
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建立和完善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及相應的文化和社會事業。深刻把握社會化大生產及與之相適應的發展規律,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實現正向促進,改革完善與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環節要素,以更加科學客觀的方式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人的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這是改革的深層依據。顯然,這種改革是對傳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重新認識,致力于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F代社會的本質在于社會性,在于現實社會關系的豐富性、科學技術的精細化運用,在于社會結構的更加平衡、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公正有效的配置和調動。在所有制結構方面,社會生產資料的控制、支配和調度不是哪一個人所能完全駕馭的,更不能只是服務于相互沖突、相互碰撞的個人意志,單一的、純私有的生產方式是絕對不合理且不可能的發展趨勢,而為了強行推進社會化而采取的完全均質化的傳統計劃經濟方式也難以充分調動起社會活力,實現公有制基礎上多樣化所有方式并存結合的選擇就成為必然。與之相適應的分配結構,也只能是按勞分配為基礎上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從人的依賴性到人的獨立性再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一個客觀的逐步完善融合的過程,有一個市場力量充分合理發揮的過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改變,改革才找到了具體突破推進的眾多抓手。
社會化的客觀規律要求承認人與人交往的自由性、規范性,形成一個立體的、自然的、低成本的市場網絡,同時將這個市場網絡始終置于社會和政府的監管之下。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于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尊重社會成員原初的平等性、獨立性,這種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成為市場體系成熟的重要標志。但是,強大的市場并不能否認政府的應有作用,政府不能越小越好、無限退縮,不能失去控制,市場的影響力往往需要社會的關注、政府的管理。在現代化條件下,這種關注和管理無所不在,付出的精力和資源需要更多更到位。市場化的無序發展在當代已經不是個案,扭轉其消極后果只有靠政府的主動適當補位。甚至隨著社會化、市場化深入發展,在保持精干高效同時,更要樹立政府主動作為的新觀念。這并非是對社會活力的阻礙和壓制,而是適應社會復雜化、科層化、公開化、規范化的主動選擇。當建立一種政府與市場各歸其位、各在其位、各用其力的經濟社會運行體系時,經濟社會發展就成為一個必然性過程,社會資源的浪費就在無形中大大減少,同時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配套的社會控制力不會衰減,而是相互適應強化,改革的理想效果就可期待。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科學化與規范化的改革思維
促使改革規范化、制度化,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甚至成為常態時,使改革中確認下來的政策措施成為制度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進一步理順國家與世界、國家與國家、國家與社會、國家與個人之間關系,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便成為迫切的任務。這是改革經驗的寶貴總結,是對改革內容、改革方式、改革戰略的更加科學完整的認識。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命題,也是對于當代人類發展客觀趨勢的重要把握。
國家治理越來越成為當代社會改革發展的基石,成為現代民族國家不斷深入發展的重要內涵。在保持自身優勢和傳統,吸納現代化過程中的外部經驗教訓,使得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和人民發展要求更加適應。與此同時,需努力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防范化解國家治理風險的具體形式,這是中國解決自身問題的可靠途徑,也是中國對于世界的重要貢獻。
當今一些國家亂象紛呈,背后原因很多,但大多與改革思維和方式的選擇失誤不無關系,與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不健全不無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中國的改革始終堅持必要的戰略定力,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和時代發展的基本方向,該改的堅決改,不能改的堅決不改,不能不顧國情照搬別國的理論和制度模式。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的改革,及時堅決地推進,敢于解放思想、突破瓶頸。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慎選擇改革方式,不盲目跟風,迎合某些人的“掌聲”。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在眾說紛紜中開好改革“藥方”,對改革的主心骨刻骨銘心、毫不動搖。時刻注意分辨各種雜音噪音,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制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推向難以控制的局面,帶來不必要的社會代價。這些對于當今不少國家的改革都是極具對比借用價值的現實鏡鑒。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經濟全球化內在的改革方式
當今世界依然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大協作的重要關口,機遇與挑戰并存。由于當代發展的整體性本質,近些年來,恐怖主義、社會差距、經濟危機、文化墮距、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全球治理等全球發展內生的一些問題有所突出。世界力量的分化重組表現明顯,世界經濟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力量對比、地緣布局、網絡建構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凸顯,經濟發展陷入長期調整低迷,需要世界各國共同主動應對協作。
開放性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點,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在與外部的必要聯系中實現自身發展、人類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經驗表明,中國融入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是歷史的主動選擇,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基本國策,必將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中國的對外開放也不是獨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贏,和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挑戰、共同發展前進。自立于世界之外,逆歷史潮流而動,搞貿易保護主義、重走封閉主義之路,是對歷史規律的蔑視,是不得人心、也不會得逞的。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在吸收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精華基礎上提出的解決全球治理問題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當今,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興起,國際分工體系加速演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塑,給經濟全球化賦予了新內涵、新要求。只有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認識和把握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的互動變化,主動創新求變,承擔相應責任,著力解決世界共同關注的公平公正問題,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才能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作出更多貢獻,切實增強廣大民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7BZX0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
責編/肖晗題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