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養結合”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社會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新舉措。目前“醫養結合”在執行上存在體制、資本投入、效應上諸多不足,需要政府依據時代特征制定“醫養結合”規劃、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利用科技平臺整合“醫養結合”資源,加強人才培養培訓,從而完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促使“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良性發展。
【關鍵詞】養老服務 醫養結合 養老模式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所謂“醫養結合”是依據當今現代社會養老形勢需求,將養老服務與醫療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醫療、康復、照料、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系統性的養老服務體系。當前我國養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和養老機構為主,由于受地域、經濟、養老保險、退休金額度等因素影響,養老品質效果存在較大差異,迫切需要對養老產業進行革新,以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最低保障需求。“醫養結合”重點體現在“醫、養、合”上,“醫”是對老年人各種疾病進行醫療康復,醫護地點主要在醫院、康復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完備的醫療服務。“養”是以家庭或養老福利機構為主,對老人進行定期健康技術指導,使無病或疾病較輕的老人不用就醫,靠調理達到療養身心的養老活動。養老模式中的“醫養結合”并非簡單理解為將醫療和養老進行連接,而是將這兩個系統中的資源、人員、技術、時間進行統籌規劃、科學利用,形成覆蓋養老體系的醫療養護服務。
“醫養結合”養老面臨的發展困境
“醫養結合”體現了醫療衛生與居家、社區養老機構有機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新模式,為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的醫療衛生護理,滿足老年人晚年健康生活需求。“醫養結合”促進養老服務資源共享,養老模式服務更趨人性化、多樣化。但由于“醫養結合”服務體制機制不完善,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
醫療與養護缺乏協同聯動,制約“醫養結合”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衷是對老年人進行完善的醫療、養護服務,形成“醫”“養”密切結合、互動的養老模式。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管理標準不統一,養老服務和醫療體系相割裂,與醫療服務形不成系統效應,“醫養結合”并未取得聯動效果。與此同時,我國養老行業在管理上也缺乏協同性,民間團體成立的養老機構由民政部審核管理,醫療護理、報銷等由人社部管理,在“醫養結合”體系構建上各主管部門沒能形成協調機制,醫養結合互補供給難以形成,給“醫養結合”造成很大困難。當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中政府部門比較強勢,降低了民間社會資金參與社會養老熱情,這種困局不利于國家提倡多元化養老模式。因此,需要通過政策調整,整合各部門,盤活社會養老資源,全面建立“醫養結合”服務體系。
“醫養結合”服務缺乏資金保障。“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有序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個人資金鏈投入。面對龐大的老年人群體養老需求,政府資金投入有限,加之各地區財政對醫保資金投入不同,醫保支付和養老階梯式服務沒能實現有效對接,造成養老機構只養老不醫護、醫療機構只治病不養老、醫保單位只負責醫費不負責養費現象。醫療、養老機構、醫保單位三家與養老直接相關的機構沒有形成協同效應,生活服務與醫療報銷費用協調不一致,帶來的弊端是老人缺乏醫養護理資金,社會資金對養老投入興趣不足,難以有效引入社會資金。資金在醫養結合服務體系中流通不暢,容易導致養老服務陷入困境。對于小區、個體創辦的養老機構,服務費用大多由老人子女或養老金按月繳納,除去飲食住宿服務費用外,所剩資費無幾,很難實施“醫養結合”,在缺乏政府資金和社會福利支持下,這里的老人很難享受到“醫養結合”帶來的養老服務。
“醫養結合”效應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醫養結合”設計思路是對傳統養老模式的新突破,無論服務形式還是帶來的社會效益,都體現了新時代養老意識,符合時代發展。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專業服務團隊數量少、服務執行力差、養老服務缺乏統一標準等現實問題,導致“醫養結合”效用大打折扣。由于從事養老服務人員社會認可度低,缺乏吸引力,這些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工資待遇也比較低。雖然養老機構有意擴大規模和服務項目,但人員招募不足和缺乏職業素質嚴重制約養老機構實施多樣化、多層次社會養老服務。當前,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缺乏系統專業培訓管理,通常只能進行房屋打掃、擦洗和做飯服務,無法實現醫療護理和心理情感安慰,而這些養老服務正是“醫養結合”所需要的服務內容。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創新路徑
制定科學有效的“醫養結合”規劃。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是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基礎,因此,政府要將“醫養結合”納入社會總體發展規劃中,通過健全養老服務法規、完善準入機制和評估審核標準,建立長期有效的養老護理服務保險、補貼等輔助制度。同時,要對民政、人社、衛生等部門在養老服務中的職責進行界定,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同,要實現部門聯合辦公,完善合作效率。在養老付費機制上可對服務項目進行精細劃分,如按人、按服務天數、按服務品質檔次、按診療程等多種支付模式,使“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能夠在資金支持下長效發展。政府要在政策上對“醫養結合”進行傾斜,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進一步推動政府、社會、企業機構多元化養老格局,推進“醫養結合”合作新模式,拓展社會資金引入,以促進醫療和養老協同整合。
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平臺,多方聯動整合社會“醫養結合”資源。“醫養結合”是包含不同服務、不同檔次、涉及多個部門的社會公共服務系統,要想應對龐雜的社會養老多元化需求,需要整合社會碎片化資源,構建養、護、醫一體化“醫養結合”體系,推動養老事業革新。每個社區都要為老人建立個人電子病歷健康檔案,通過老人醫療服務站定期體檢,及時排查疾病,有針對性地進行疾病治療和康復護理。有效整合社區、家庭和基層醫院衛生服務機構養老服務效能,可將社區衛生服務進行區塊劃分,依據老人登記的網絡電子檔案信息實現家庭養老醫生上門服務。
加強完善養老機構人才培養,為“醫養結合”提供人才資源保障。“醫養結合”體系規劃與實施最終需要專業醫養護一體化服務團隊來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是實現養老“醫養結合”的重點因素。隨著社會老年人逐年增多,養老需求規模不斷擴大,專業醫養護人才需求也在增加,急需實施“醫養結合”人才培訓機制,為養老提供人才資源保障。首先,要在專職醫療技校開設醫養護科目,系統學習倫理規范、護理服務流程等內容,在學生取得相關資格認證后,實現學生畢業就能任職上崗。其次,要對現有“醫養結合”醫養護服務團隊進行跨學科全面質量服務培訓和能力考評,對合格人員建立薪資保障機制,薪資增長及福利待遇與績效考評級別晉升掛鉤,提高醫養護人員工資待遇,吸引更多有醫療護理資格的人進入養老服務隊伍中,不斷擴大從業者數量并提升其職業水平。再次,除了服務人員具有從業資格認證和職稱評定之外,還要加強對醫養護服務人員職業道德監管力度,要對醫養護服務人員工作進行全程跟蹤監管,使從業人員能專心做好護理工作,從而使整個醫養護服務團隊素質得到提升。最后,政府要引導社會志愿者建立“義工銀行”,通過社會力量為老年人提供志愿者補充服務,從而實現專業人員服務為主、志愿者補充、兼職輔助多元化養老服務隊伍,有力推動“醫養結合”有序發展。
(作者為河北大學護理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互聯網+’條件下城市醫養一體化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HB17SH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唐飛泉、楊律銘:《我國醫養結合模式探索和創新》,《現代管理科學》,2018年第10期。
②劉芳銘、韓斐琪等:《當代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創新研究》,《企業研究》,2018年第10期。
責編/周素麗 美編/李月敏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