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農村地區發展實際,開發農業特色產業,是農村扶貧工作的重要路徑。當前,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仍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推進工作力度亟待加強。為此,需健全農業特色產業選擇機制,全面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合作組織,建立優質的扶貧工作隊伍,完善農業特色產業扶貧保障機制。
【關鍵詞】農業特色產業 農村扶貧 產業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各縣市紛紛開始發揮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在健全農村產業結構、強化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農業特色產業推進農村扶貧的促進因素
以農業特色產業推進農村扶貧就是要借助政府力量發展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農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然而,農業特色產業扶貧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農村貧困群眾的脫貧能力。因此,在扶貧過程中需要將農村貧困群眾自身視為扶貧工作的重要主體,而非被動接受扶貧的客體。此外,為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農村貧困群眾這三大主體的力量,還需要基于農村地區的資源環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因而,可以將農業特色產業扶貧的促進因素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農村貧困群眾的需要。農村貧困群眾對于脫貧致富具有強烈的愿望,然而,個別農村地區信息流通不暢、資金不足,導致農村貧困群眾始終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村貧困群眾倘若依舊保持現狀勢必將一直處于劣勢,既無法承受市場的潛在風險,也難以獲得市場中的談判籌碼。因此,目前農村貧困群眾亟需地方政府與扶貧龍頭企業加強支持力度,從而為自身參與農業特色產業提供保障。這既有助于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的發展,促進農村貧困群眾依托農業特色產業實現脫貧致富,也有助于強化農村貧困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使其認識到自身在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中的權利與義務。
二是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任何扶貧工作的推進都無法脫離政府的政策支持,各級政府所出臺的扶貧政策是推進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的必要條件,政策是否具有針對性,對于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的實效性具有重要影響。各地的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都有其自身特點,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出臺農業特色產業扶貧政策時,既需要重視扶貧工作的效益,也需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既需要重視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也需要促進扶貧政策與資金落實到位。
三是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企業的影響體系一般較為健全,具備一定市場的把控能力,且能夠承受一定的市場風險。吸納企業的加入,可以在較大程度上降低農村貧困群眾所面臨的市場風險。扶貧龍頭企業在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中,既追求著利潤,也承擔著社會責任。在各級政府政策的扶持下,扶貧龍頭企業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原料供給以及相對低廉的用人成本,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指導農村貧困群眾優化生產結構,提高效益。由此可見,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可以有效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的開展。
四是市場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群眾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持續提高,這使得群眾的農產品需求結構逐漸發生轉變,購買特色農產品的意愿日益強烈。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差異使得農業種植條件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各地產出的農產品各具特色,這無疑為我國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生產市場所需的特色農產品提供了條件,從而促進農村貧困群眾收入的增長。
以農業特色產業推進農村扶貧的路徑選擇
健全農業特色產業選擇機制。一方面,應當建立因地制宜的選擇機制,各農村地區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條件,著力發展適合本地區的農業特色產業。例如,針對偏僻山區的農村,可以著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產業或者畜牧業等;針對平原地區的農村,可以著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產業,加快推進規?;a。另一方面,應當明確扶貧對象,因村、因戶制宜的開發農業特色產業,降低扶貧的盲目性。每一戶農村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都可能不同,因此,在扶貧工作中,應當基于區域情況以及農村貧困群眾的情況,挑選適宜的扶貧方式,提高脫貧效率與質量。
全面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其一,塑造農業特色產業品牌。要將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到一定高度,就需要塑造農業特色產業品牌,調整產業結構與發展方式,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各級黨委、各級政府、扶貧龍頭企業以及農村貧困群眾都應當形成品牌意識,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宣傳作用;應當發揮示范效應,強化各主體打造特色品牌的信心,引導扶貧龍頭企業加強產品創新,依托品牌產品推動農業特色產業化發展。其二,重視農業特色產業基建工作。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各地方政府應當提高農業基建投入,興修水利,滿足農村貧困群眾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灌溉需求;針對偏遠山區的農村,需要對道路進行硬化和拓寬,提升交通便利性,方便農業特色產品的運輸。其三,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科學發展。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需由個人承包部分土地,開展規?;N植。如此,既提升了生產效率,又解放了部分勞動力,使其能夠參與其他扶貧計劃。此外,應當重視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科研院所展開人才培養合作,建立一支專門開展特色農產品研發工作的科研隊伍,培育市場競爭優勢,做好特色農產品。
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合作組織。一方面,應當建立農業特色產業合作組織,將其布局到農業特色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提升農業服務水平。同時,該組織需要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收集特色農業信息,向農村貧困群眾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并及時公布特色農產品需求與價格。另一方面,轉變農業特色產業合作模式。各地方政府需要基于地方農業特色產業,選擇合適的農業特色產業合作模式,從而強化農業特色產業合作組織的功能性,深化農村貧困群眾與扶貧龍頭企業之間的聯系,盡可能地降低農業特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成本。
建立優質的扶貧工作隊伍。第一,加強人才供給。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對相關人才供給提出了較高要求,不僅需要優質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優質的農業技術人才與金融人才。各地方政府可以與地區高校達成合作,定期組織相關專業的學生到農村基層接受歷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地區人才供給不足的困境,激發扶貧隊伍的活力,提升扶貧工作的實效性。第二,加強業務培訓。為有效強化扶貧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還需開設扶貧業務知識培訓班,提升扶貧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其中,業務培訓主要涉及如何挖掘、管理地區農業特色產業。需要借助業務培訓,使扶貧工作者能夠更加深入地參與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堅定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工作決心,從而為農業特色產業扶貧作出貢獻。
完善農業特色產業扶貧保障機制。一方面,應當優化金融機構與各級政府的合作機制,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金融扶貧資金落到實處。金融機構在與農業特色產業開展金融合作之前,應當在地方政府辦理相關手續,由地方政府確定金融合作服務對象是否為農村貧困群眾。而各級政府則需要對金融機構給予支持,制定優惠政策,保障金融機構的收益,激發金融機構的合作熱情。另一方面,提高金融扶貧力度。金融機構應當加快開發農業相關金融產品,并幫助農村貧困群眾取得中小額貸款,保障農業特色產業開發的資金來源。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黃文宇:《產業扶貧項目主體行為及其運行機制的優化——基于P縣“萬畝有機茶園”項目的考察》,《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②孫久文、唐澤地:《中國產業扶貧模式演變及其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借鑒意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