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政治參與成為當代青年政治參與的一個新途徑。在各種社會思潮涌動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必須引導青年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理解和認同,形成對個人與社會、國家關系的正確認知,同時拓寬青年政治參與渠道,健全體制機制,保障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進行。
【關鍵詞】當代青年 思想特點 政治認知 政治參與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密切,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使得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成長于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互聯網技術發達、知識經濟與信息化不斷發展的新時代,擁有豐富知識、眼界開闊的當代青年,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政治認同、政治參與均呈現出區別于其他幾代人的新特點、新傾向。把握當代青年思想觀念特征,加強青年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對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代青年的個性特征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代青年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特定社會背景下逐漸形成的,與中國轉型期的各種社會變化及其成長環境密切相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與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使得當代青年眼界開闊、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富有創新精神。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青年一代拓展視野、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他們的個性特點更加包容開放,能夠以多元視角觀察、分析、解決問題。我國素質教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使當代青年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普遍得到提升。
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使當代青年自主意識增強,努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市場經濟實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當代青年面臨的更加復雜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激發了青年的競爭意識和主體意識,促使其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以實現自身價值。然而,主體意識增強、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另一面是容易走向個體主義,形成現實性、功利性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盲目追求經濟利益。部分青年在維護個人利益、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偏離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缺乏團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呈現出一定的個人主義傾向。
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使當代青年勇于彰顯個性、展示自我,并且善于運用網絡平臺表達自我訴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人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呈多元化發展態勢,互聯網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時為青年表達自我、彰顯個性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推動了青年的個性化成長。
當代青年的政治認知與政治參與現狀
在政治認知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當代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不斷提升,絕大部分青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示認同,但也有一部分青年對此認識不清,缺乏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仍然有一部分青年只關注自身利益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注重與自己的成長、成才直接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關性不強,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且認識較為模糊。部分青年缺乏馬克思主義信仰,有的則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僅僅是黨員的義務。
在政治參與方面,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青年參與政治的途徑多樣化,豐富了青年對于政治議題的表達渠道。與前幾代青年相比,當代青年的政治參與不再限于入黨入團、參與政府部門相關決策等直接的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參與也成為當代青年參與政治的一個重要途徑。許多青年通過在互聯網平臺討論社會熱點,以關注和評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與觀點,間接地參與國家政治。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內容廣泛,既包括國家出臺的新政策、新舉措等政治大事,又包括環境治理、就業創業、住房等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80后、90后廣大青年群體是網絡公共話題討論的主力軍。互聯網作為當代青年獲取新聞、表達政治意見的媒介,成為青年參與政治的一個新渠道。當代青年通過網絡圍繞一定的政治議題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輿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形成對黨和政府的有效監督,助推決策民主化。然而,網絡政治參與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訴求,以匿名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圍繞著一定的政治議題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這使得通過互聯網政治參與的行為缺乏一定的組織性和科學性,其政治觀點和意見較為分散,難以對政府決策進行有效地建言獻策。同時,由于網絡監管力度不夠,網絡政治參與缺乏一定的制度機制約束,一部分“憤青”發表有悖社會主旋律的言辭,甚至傳播有損政府公信力的謠言,對網絡生態產生了不良影響。
提高青年人的政治認知,拓展其政治參與途徑
青年是國家建設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青年的政治參與是國家政治運行的重要推動力,在社會轉型期,更需要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強青年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其對黨和國家建設目標的認知,引導青年積極、有序地參與國家政治和社會事務。
第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引導青年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利己與利人之間的關系。要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培養和發揮青年人才創造性的同時,積極引導青年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對個人與集體關系的正確認識,提高其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要引導青年關注社會發展,關心國家前途,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及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履行社會義務。
第二,重視對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企業、社區應廣泛開展有利于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養的活動,引導青年學習中國革命、建設的歷史,增強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使青年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增強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創造更多諸如《建國大業》《湄公河行動》《戰狼》《紅海行動》等能夠激發青年愛國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影視作品。
第三,提高青年政治參與意識,拓寬政治參與渠道,引導青年合理表達訴求、有序參與政治和公共事務。增強青年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激發青年的政治參與熱情。要創新青年組織制度,推進共青團組織改革,探索適合當代青年人特點的思想工作方式,把握當代青年政治參與的新特點和新傾向,在促進青年成長成才、解決青年最關心、最普遍、最緊迫問題的同時,發揮共青團引領青年政治參與的作用,為青年參與政治和公共事務搭建更廣闊的平臺。健全政治參與運行機制,引導青年在法律制度范圍內進行政治參與。
第四,營造良好的網絡政治環境,正確引導互聯網輿論,充分發揮互聯網媒體對提高青年政治認同和政治參與的促進作用。加大對網絡言論的管理力度,積極治理和澄清網絡謠言,加強網絡政治文化建設,傳播社會正能量,引導青年形成對社會和國家的正確認知。要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博客等互聯網工具搭建政府部門與青年群體溝通互動的平臺,健全網絡監督管理機制和輿論引導機制,保障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進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參考文獻】
①《十九大報告談青年: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國青年報》,2017年10月18日。
責編/王妍卓 牛牧瑤(見習) 美編/史航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