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相互貫通。改革開放前30年為之后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40年是對前一個時期的繼承、改革和發展。兩個時期共同圍繞社會主義實踐這一時代主軸,在實踐探索中將社會主義與現代化建設、民族復興融為一體。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歷史關聯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深刻理解歷史發展的連貫性與接續性,清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與現實性,需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回溯和梳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結構性關聯,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改革開放前30年為之后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條件
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起點并非解放前那個滿目瘡痍的舊中國,而是解放后近30年艱苦奮斗造就的新中國。改革開放不是憑空生成的,必然基于一定的歷史條件和客觀基礎。
第一,建構了根本性制度體系。新中國成立伊始,就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從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至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完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任務宣告完成。這是偉大的歷史成就,為我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提供了根本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統一國家的建立和基本制度體系的建構,我國具備了近代以來未曾有過的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
第二,構筑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在舊中國財政經濟整體崩潰的不利條件下,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推進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一是構筑了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特別是原材料、能源、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的發展前所未有,原本沒有工業的邊疆偏遠和少數民族地區也建起了新的工業基地,發展了一批現代工業。二是建成了一大批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推進了一大批影響至今的農田水利建設,建成了諸多道路、橋梁工程等。三是填補了科技進步的許多空白領域和薄弱環節,導彈、衛星、航空、航天、核工業等科技獲得巨大進步。
第三,儲備了必要的人才力量。一是經過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造,深刻改變了我國的社會結構,影響穿透城鎮和鄉村,覆蓋億萬人民群眾,極大解放了勞動者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力量。二是我們確立和發展了規范化、專業化和普適性的教育事業,大幅提高了學齡兒童入學率,大量消除了文盲,提升了全民受教育水平,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人才儲備。三是改革開放前一時期的磨難和挫折,教育了一大批黨員領導干部,推動他們深刻反思什么是社會主義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造就了大批成熟穩重、熱望改革、勇于擔當的干部人才。
第四,確立了正向的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后30年中,在戰勝經濟困難的同時,黨中央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樹立了影響深遠的社會主義新風尚,確立了熱愛祖國、大公無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社會主義道德準則,涌現了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感召人心的模范榜樣,激勵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建設熱情,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正能量和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利益多元化形成了價值多元化的趨勢,我們越發注重這些共同理想、模范形象的正能量價值,越發深入挖掘改革開放前一時期留給我們的精神力量。
第五,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改革開放前一時期在社會主義探索實踐中,積累了一系列符合基本國情和客觀規律且實際成效良好的寶貴經驗。以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為主要標志,黨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方針和政策主張,形成了許多重要理念和思想觀點。
第六,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相繼進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和多次邊界自衛反擊戰,成功應對和化解了蘇聯霸權主義對我國的核威脅,挫敗了外國侵略勢力的諸多孤立、干涉和挑釁行為,捍衛了祖國的神圣領土,維護了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特別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實現了中美和解,改善了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深化同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恢復了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為改革開放營造了必要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創設了和平氛圍。
改革開放40年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和發展
回首新中國成立近70年的偉大歷程,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既緊密關聯,又有重大區別,后一時期是對前一時期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和發展。
基本理論上,實現了指導思想的新飛躍和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科學、客觀地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厘清了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繼續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同時,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新飛躍和與時俱進,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革開放之后的理論發展和思想創新,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又結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吸納現代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較好地回應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面臨的諸多挑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理論指引。
道路選擇上,開創了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開辟是對改革開放前30年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和發展,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深化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問題的認識;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充實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制度建構上,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后,我們沒有盲目照搬西方制度設計,而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一如既往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堅持和強化黨在國家事務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定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明確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同時,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審時度勢、立足國情,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健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了基于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突破了原有經典理論的狹隘理解,實現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全新把握。
文化建設上,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文化自信的確立。改革開放之后,黨中央扭轉了之前意識形態工作中“左”的錯誤做法,打破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領域不合理的禁錮,促進精神文化生活世俗化、大眾化、多元化發展,激發了文藝創作的熱情和勇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倡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社會主義文化的蓬勃發展,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觀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時,我們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生活多元發展的基礎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調樹立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襲和腐蝕,明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極大提升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可以說,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共同圍繞社會主義實踐這一時代主軸,在實踐探索中將社會主義與現代化建設、民族復興融為一體。
第一,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統一于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實踐探索。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改革開放積累了重要的經驗、思想、制度和物質基礎,正是由于黨中央緊扣世情、國情和黨情,才準確把握了當時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此后一段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中發生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等失誤和挫折,其最根本原因則在于沒有科學認識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撥亂反正、扭轉乾坤,推進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性原因亦在于準確理解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握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規律??梢哉f,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巨大差別,并非根本主題上的南轅北轍,而是圍繞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上的差異,表現出同向前行、接續探索的一致性。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對之前正確理念的落實、深化和發展。鑒于此,我們認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統一的。
第二,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統一于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盡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在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和實際工作上存在巨大差異,但這些都是在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出現的差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總原則并沒有改變。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二十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才能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如果弄不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在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上具有的內在連續性和一致性,就無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關鍵所在。
第三,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統一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不論方針政策上存在多大區別,我們黨始終強調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改革開放以后,歷屆黨的領導人都無一例外地強調這一宗旨: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強調我們做工作必須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習近平同志則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應該說,新中國成立近70年以來,盡管社會主義實踐面臨的問題紛繁復雜、解決的方案千變萬化,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以貫之的。
第四,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統一于追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新中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前30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后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三句古詩概括中華民族尋夢、追夢、圓夢的奮斗歷程??梢哉f,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緊密關聯、相互貫通,同屬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統一于追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探索。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責編/張忠華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