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使全球與地區的力量對比更趨均衡,有利于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強化了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頭,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選擇 ,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再次活躍起來。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世界政治意義 中國方案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經過4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國改革開放成績斐然: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接近10%,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由此,中國與世界的經濟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發展更需要中國。中國改革開放不僅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盡管這方面意義巨大,而且具有重大的世界政治意義,并因此強化了其經濟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使全球與地區的力量對比更趨均衡,有利于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
國家力量對比決定著全球與地區格局的基本形態、內部規則和運行邏輯,并對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產生直接影響。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全球格局是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盡管有中美蘇“大三角”之說,中國在國際事務里面也有足夠分量,但那主要“因為中國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同時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實際上,“中國本來是個窮國”。根據中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進出口總額也僅為206億美元。冷戰結束之初,中國僅是“多強”中并不算起眼的一員,1991年中國GDP總量僅為美國的6.7%,日本的11.9%。然而,改革開放的中國發展速度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并使一些西方觀察家的預言先后破產。
自1978年以來,中國國力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1992年以后,中國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而進入經濟增長快車道。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升至世界第二位。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與此同時,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法治體系不斷健全,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在全球層面上,中國國力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國力日益接近,與英法等傳統大國國力的差距逐漸縮小,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以來西方傳統大國主導全球格局的態勢,對世界多極化進程的推進、國際體系變革的方向均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方觀察家已經承認:由于西方在技術、軍事以及經濟上的相對優勢逐漸喪失,其政治實力的基礎遭到嚴重侵蝕,因此幾個世紀以來在國際事務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日子行將結束;而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明燦爛、發展方向明確的中國的崛起,則使得全球重心正在向東方轉移。
人們發現,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日益自信,在國際舞臺上空前活躍,在涉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諸多重大議題中不斷貢獻中國方案、發出中國倡議,國際影響力、感召力不斷增強。中國國力的迅速增強,也改變了東亞地區的力量對比狀況,使得該地區事務特別是安全事務不再完全由以美國為中心的各種同盟所主導,中國塑造地區安全格局的能力持續上升。不僅如此,“中國經濟的‘起飛’又為整個東亞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動力和新鮮經驗”,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東亞地區國家實力的普遍性提升,并進一步提升了東亞地區國家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
中國改革開放強化了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頭,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選擇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基于這一國家身份界定,中國改革開放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意義是多方面。
首先,中國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加深了彼此的傳統友誼,在強化雙方經濟依存度的同時,也在強化著雙方的政治互信度,“發展中國家是基礎”順理成章地被確立為當今中國外交總體布局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國內國際多個重要場合反復強調,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以義為先,著力打造與發展中國家的命運共同體。這就把中國發展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于促進世界多個發展中心的形成、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了強大促進作用。
其次,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國力的不斷增強,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強化了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頭,這對于推進世界多極化、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無疑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如此,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還大大提升了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能力。以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為例,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鄭重宣布:為推動“八大行動”順利實施,中國愿以政府援助、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融資等方式,再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支持,其中包括提供150億美元的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200億美元的信貸資金額度,支持設立100億美元的中非開發性金融專項資金和50億美元的自非洲進口貿易融資專項資金,推動中國企業未來3年對非洲投資不少于100億美元。這樣大的援助規模,沒有強大國力支撐是做不到的,也是難以為繼的。
最后,中國改革開放還為促進發展中國家自主性發展提供了典范。中國改革開放是完全自主性的,是在獨立自主基礎上實施的。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中國的情況來辦,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而自主性發展對于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十分關鍵。曾幾何時,以西方自由主義價值觀為基底的“華盛頓共識”成為一些國家的發展模板,但近年來,這種發展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先后折戟,部分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個別國家甚至陷入內戰狀態。
因此,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有識之士開始對本國既有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進行全面深刻的反思,認識到了實施獨立自主的“本土”方案對于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進而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尊嚴的特殊重要性,認識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獨特經驗的重要參考價值。總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改革開放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在對外開放進程中日益融入現行國際體系的中國,明確地將自己定位為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以及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大力推動全球治理理念的創新發展,努力發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世界的共鳴點,不斷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中國始終保持開放、透明、包容的姿態,加強同二十國集團各成員的溝通和協調,鞏固其作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臺的地位。中國牽頭組建上海合作組織,不斷深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大力弘揚“上海精神”,為地區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中國加強亞信、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機制的建設,推動整合地區自由貿易談判架構,以經濟紐帶推動地區一體化進程。中國加大對網絡、極地、深海、外空等新興領域規則制定的參與,使這些領域的國際秩序更加穩定,從而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為國家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經過40年的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本質上講,中國發展模式就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模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典范,它對面臨各種治理難題的當今世界各國具有不同程度的借鑒價值。以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貧困治理也即減貧問題為例。按照世界銀行確定的標準(每人每天的收入不足1.9國際美元),1981年中國的貧困人口為8.78億,占同期全球貧困人口總數(18.93億)的46.38 %。30余年來,經過多年持續的扶貧開發,中國絕對貧困人口總數持續下降,2013年為2517萬(同期全球絕對貧困人口為7.66億)。簡言之,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高達75.7%,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對于中國在貧困治理中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方法論和具體路徑,國際社會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改革開放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再次活躍起來
改革開放在“中國真正活躍起來”的同時,也使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再次活躍起來。1989年蘇聯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先后易幟,特別是1991年蘇聯解體以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空前挫折。社會主義國家由15個銳減到5個,且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一些以蘇聯為榜樣的發展中國家則紛紛改弦更張,尋找其他形態的發展道路。在西方國家一度十分活躍的共產黨或自行解散、或改變名稱,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也都陷入低潮,除中國共產黨外的全球共產黨員人數從4400萬銳減到1100萬左右。于是,社會主義“失敗論”甚至“終結論”一時間甚囂塵上。
面對這樣一種嚴峻局面,鄧小平同志堅定地指出:“首先中國自己不要亂,認真地真正地把改革開放搞下去。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希望。”從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九大,中國堅定不移地實施改革開放,成為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反復申明的理念;“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信念。正是秉持這種信念及制定和實施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戰略和政策,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塑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展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而這一切都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帶增添了新動力、展現了新氣象、開拓了新視野。
當前,東歐、拉美等地區的社會主義運動再度復興,相關政黨或組織先后提出了建設“21世紀社會主義”“社群社會主義”的倡議,積極進行著“另一個世界”“替代資本主義”的新嘗試;歐美發達國家的共產黨經過抗爭均已獲得合法地位,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需要劇烈變革并試圖用創新手段實現變革的歐洲激進左翼已擁有60多個政黨和組織的規模;1992年開始舉辦的“國際共產主義研討會”和1998年開始舉辦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成為每一年度各國共產黨交流思想觀點和工作經驗的平臺。總之,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了鄧小平同志當年的論斷:“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站在了新起點上,通往未來的道路依然不會平坦。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仍將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仍將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總體工作思路,我們堅信中國發展必將保持良好勢頭,并將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③蔡昉:《中國發展經驗的世界意義》,《經濟研究》,2017年第11期。
④王懷超:《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現狀及發展態勢》,《科學社會主義》,2018年第2期。
責編/高驪 謝帥(見習)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