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當前,我們應充分發揮氣象科技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的作用,實施智慧氣象服務示范工程,實施城市安全氣象服務工程,實施綠色生態氣象保障工程,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保障,打造新時代的“雄安質量”,建設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雄安新區 氣象科技 智慧氣象服務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新區規劃建設須充分考慮區域氣候安全、氣象防災減災、生態環境保護等一系列氣候、生態、環境、資源問題。河北氣象部門有責任更有義務發揮氣象在新區規劃建設運行中的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作用,努力將雄安新區打造成智慧氣象服務示范區、氣象科技創新引領區、綠色生態氣象保障先行區的全國樣板。
提高政治站位、緊扣服務需求,充分發揮氣象科技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的作用
充分考慮氣象因素和氣候條件影響,主動服務雄安新區規劃設計。按照“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參照國際上應對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的城市規劃建設先進經驗,新區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保障新區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茖W規劃是系好新區建設的“第一顆扣子”,提前將氣象信息應用于新區規劃,精細研判評估新區和輻射區的氣候安全、氣候資源容量和環境承載力情況,支撐新區科學規劃及通風廊道和生態紅線的劃定。編制覆蓋雄安輻射區的京津冀地區精細化、格點化、數字化的氣候資料和氣候變化預估數據集,為新區規劃提供氣象基礎數據支撐。推薦權威氣象專家進入新區規劃建設專家咨詢庫,為新區規劃建設提供決策咨詢、科學建議和業務指導。對新區各類氣象災害進行精細的風險評估,指導城市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設計,以有效避免因人類活動和城市建設對城市氣候產生的不利影響。
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和氣象科技優勢,科學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建設理念,新區將催生城建、環保、交通、能源、旅游、水利、電力、物流等大量氣象高敏感的社會經濟重點行業和高新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到的防雷安全、城市排水、雨洪和太陽能資源利用都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新區在建設中應充分考慮氣象科技的作用,使其為新區建設提供全程安全、專業、高效的氣象保障。白洋淀生態環境脆弱,新區建設更應充分考慮氣象因素和氣候條件對淀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圍繞新區建設和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和長遠需求,雄安新區正在布局并加快建設包括城市氣候基準站、濕地生態觀測站、水生態觀測站在內的氣候與生態觀象臺,并在新區啟動區、白洋淀區域及周邊布設濕地、林地、土壤、負氧離子等生態氣象觀測設施。對此,在中國氣象局指導下,雄安新區聘請部門內外專家準確把握自身功能定位,高標準、高質量編制雄安新區智慧氣象發展規劃,并將主要建設內容納入國家首批實施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項目中。
成立雄安新區氣象服務機構,高效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運行。按照“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戰略目標和更高要求,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及運行發展離不開專業、廣泛、精細的氣象服務保障。氣象服務是城市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黨和政府服務人民群眾的窗口。氣象服務的現代化水平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關乎百姓福祉安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綠色生態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為此,河北省氣象局成立了雄安新區氣象籌備處,選拔優秀人才組建高水平的氣象服務保障臨時機構,為新區提供決策支撐、氣象防災減災和其他基本公共氣象服務,有力保障新區規劃建設運行。
實施工程建設、強化創新驅動,著力提升氣象服務保障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能力
對標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雄安新區發展定位和具體建設任務,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明確同步規劃、同步實施新區氣象服務保障工程建設,重點強化氣象業務能力和科技創新的驅動,著力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實施智慧氣象服務示范工程。建立智能化無縫隙格點分析預報業務和智能網格預報云平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形成智能網格預報產品體系,生成時間分辨率分鐘級、空間分辨率百米級預報產品,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精確率和災害性天氣預警的時效性。構建由地基、空基、天基觀測系統組成的立體化氣象監測網,實現對天氣系統和生態環境、地下空間、交通、電力,尤其是對重點區域主要氣象災害的全天候、高精度的綜合立體性連續智能監測。依托互聯網、社交應用、智能APP等服務渠道,構建集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產品為一體的智能化決策服務平臺、氣象信息服務平臺和專業專項服務平臺,生成網格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產品,并實現智能精準靶向推送,以推動政府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滿足公眾對時空尺度更精密的預報服務需求,最終形成基于用戶位置的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數據。
實施城市安全氣象服務工程。開展新區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和隱患排查,強化災害風險源管理,編制新區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建立氣象災害損失與防災減災效益評估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綜合管理系統。開展針對不同行業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抵御主要氣象災害的設防標準,優化城市氣象綜合防災布局。針對氣象防災減災和保障公共安全的需求,完善城市規劃與重大工程可行性論證等制度,為重點工程建設提供氣象保障。建立新區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開展面向水源保障、流域安全、城市防洪、能源供應、交通運營等城市安全重點領域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預警。建立新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指揮系統,實現應急處置防范快速、有序、高效。
實施綠色生態氣象保障工程。建設以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環境氣象綜合監測網,實現對空氣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的連續實時監測,提升對生態環境,尤其是大氣污染防治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面向現代農業設施園區發展的實際需求,開展綠色生態農業氣象服務,建立精準化、分眾化、智慧型生態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構建客觀化“綠度”指標體系,科學評估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合理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構建新區及上游地區協調發展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加大白洋淀及周邊流域人工增雨(雪)作業力度,有效增加新區上游水庫和白洋淀淀區降水量,為保護淀區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景觀、保持淀區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提供氣象保障。
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保障戰略。抓住雄安新區打造全球創新高地的機遇,爭取設立國家級氣象科技創新和研發機構,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氣象科研機構及企業合作,提升我國氣象核心業務和科技創新全球競爭能力。利用新區政策優勢和投資環境,爭取在雄安新區建設國家級氣象科技產業園和氣象創新創業孵化器,大力發展氣象信息產業、氣象技術裝備及應用服務等方面的創新與研發,推動國家氣象高新技術成果在新區先行先試。依托新區科技創新環境,面向全球招聘優秀氣象人才,重點吸引海內外氣象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到新區創新創業,著力加強科技研發、業務一線人才隊伍建設,為新區氣象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河北氣象部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強有力的領導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強化氣象人的使命引領和責任擔當,全力以赴融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充分發揮氣象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作用,立足雄安新區,力爭成就“雄安質量”,確保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作者為河北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參考文獻】
①《雄安新區將建設全國智慧氣象示范區》,新華網,2018年6月13日。
責編/賈娜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