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即生產能力。所謂國際產能合作,筆者認為是指通過將生產諸要素(包括生產者、生產技術、資金等)國際優化組合,以達到單個國家獨立生產所達不到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一帶一路”是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其基礎和核心就是互聯互通。產能合作是經濟合作的抓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升級表現,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 黏合劑”。
產能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國際產能合作是相關各國經濟合作切入和深化的抓手,有助于夯實“一帶一路”的經濟和社會基礎,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的穩定性、鞏固性和可持續性。國際產能合作是較髙層次的、實實在在的合作,能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中期收獲。如果說,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早期收獲,比較接“地氣”,那么,產能合作就更上一層樓,是中期收獲,比較接“空氣”。而金融融合,是國家政策溝通、對接,即晚期收獲,比較接“天氣”。只有“地”“空”“天”都聯通了,互聯互通才可以說是一通百通,真正暢通無阻。產能合作是中間環節,承上起下,但也是關鍵環節,不可或缺。產能合作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黏合劑”,也是“助推器”。
產能合作是高級經濟、低級政治,經濟上、生產上加強了聯系,政治上、心理上不致引人反感和警惕。產能合作是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區域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各國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有助于各國間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政治責任共同體,進而促進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并以此為原則處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關系、鄰國和金磚國家之間的關系等。
國際產能合作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質量、效益的升級、加速和合作的擴大、深化。“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黃金法則,是多邊主義、全球主義、國際主義的表現,與單邊主義,霸凌主義、保護主義不同。國際產能合作是對“一帶一路”的有力支撐,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踐行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理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它不僅有利于開拓新的商品市場,使能源、資源進口多元化,引領區域一體化發展,還有利于提高沿線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國家產能合作實踐
歐亞經濟聯盟是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組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節點國家和重要區域。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簽署并發表了兩國《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2016年6月,兩國再次發表《聯合聲明》,強調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共識具有重大意義,并主張在開放、透明和考慮彼此利益的基礎上建立歐亞全面伙伴關系。2017年10月,兩國共同簽署了《關于實質性結束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議談判的聯合聲明》,這是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首次達成的重要經貿方面的制度性安排。2018年5月,中國商務部代表與歐亞經濟委員會執委會主席及歐亞經濟聯盟各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定》。2018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在俄羅斯舉行的東方經濟論壇。
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國家產能合作的成功案例很多。俄羅斯是歐亞經濟聯盟的創始成員國和主導國,位于“冰上絲綢之路”上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是中俄產能合作成功的范例。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號稱“鑲嵌在北極圈上的一顆能源明珠”,已探明天然氣儲量1.3萬億立方米。項目共將開采天然氣井208口,分布于19個開采區。2017年12月,作為中俄北極能源合作項目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第一條生產線正式投產亞馬爾項目具有四個亮點:
第一,多國入股融資,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和歐洲國家,其中中國占比29.9%;第二,中國是重要購買方,中國中石油直接購買量占亞馬爾項目前三條生產線總產能的近五分之一;第三,中方全方位參與,包括資金、人員、技術、服務、設備、鋼筋、鉆井,以及天然氣的勘探、建筑、加工、生產、運輸等;第四,亞馬爾可以說是“一帶一路”“一帶一盟”示范工程,俄羅斯的區位優勢、破冰技術、設施和經驗與中方資金、市場優勢相結合,氣候、海洋與北極研究、生態保護諸領域強強聯手,合作攻關。
哈薩克斯坦是習近平主席首倡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歐亞聯盟國家。在“一帶一盟”“一帶一路”和“光明大道”對接合作的框架下,中哈產能合作進展迅速。2014年12月,在李克強總理訪哈期間,中哈兩國簽署了價值140億美元的合作文件,還就180億美元的“中哈合作框架協議”達成共識。中哈產能合作第一次對話簽署《會議紀要》,初步確定了16個早期收獲項目和63個前景項目清單。2015年3月,兩國簽署了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備忘錄,共簽署鋼鐵、水電、汽車、有色金屬、平板琉璃等33份產能合作文件,總金額達236億美元。目前,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獲取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國,可以說,產能合作使哈薩克斯坦的大國平衡外交多了一種務實的選擇。
工業園區能夠產生經濟收益,催生生產能力。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一個樣板。該工業園區坐落在貫通歐亞的重要樞紐——白俄羅斯明斯克州,規劃面積90多平方公里。它是中白戰略對接、合作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標志性工程,也是雙方互利合作的典范。白俄羅斯為入駐者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并以國家立法、專項國際協定和義務加以保障,為其提供了特殊的優惠和特惠條件、設立了獨立的國家管理機構。 目前,該園區已初具規模,并吸引了中俄歐美一些知名企業入駐。
總而言之,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國家產能合作的潛力巨大。隨著產能合作的發展,“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的對接合作、共同發展必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本文作者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亞歐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蒙古國留學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的中俄全面合作研究”(項目號16ZDA040)和一般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聯盟關系研究”(項目號14BGJ039)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李 懿 / 楊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