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民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可以驅動經濟平穩發展、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但是,一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不足、占GDP比重偏低。需要從改善消費產業結構和居民消費結構;優化收入結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堅持惠及民生的政策改革,完善社保體系;順應消費習慣變化,增強消費領域企業、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國居民消費水平。
【關鍵詞】居民消費 居民可支配收入 人口結構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明確了促進消費的重大經濟意義,也為當前政策著力找準了方向。為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對激發居民消費潛力作出了具體的制度安排,推動消費引領和消費升級以促進供給創新,以供給創新創造和拉動消費作為經濟的新增長點,形成良性循環機制,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居民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居民消費驅動我國經濟平穩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時期我國應繼續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次中央提出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指出消費既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消費需求已然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突破瓶頸、實現穩增長的關鍵變量。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調整,消費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逐漸顯現。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有利于優化生產和消費等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有利于實現需求引領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促進,帶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經濟平穩發展。
居民消費引導產業結構調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提升創造行業新增長點。因此,中央提出積極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持續推進消費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相關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具體而言,在信息消費、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教育等行業培育形成以新零售、新制造、新教育等為代表的新興消費產業業態;以不斷發展壯大的互聯網消費產業作為契機,挖掘消費領域數字經濟市場的發展機會,促進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同時快速推進鐵路、航空、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為新興消費產業提供基礎保障。居民消費升級將優化傳統經濟與新興經濟的結構比例,助力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居民消費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大指出,當前我國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居民消費是關乎國計民生、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現階段,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出獨有的特征:居民追求質量并重,但受制于消費體制機制不完善,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尚不能被滿足。全面營造良好消費環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顯著增強人民獲得感,有助于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效引導良好的社會預期,構建文明的社會意識形態,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助力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
改善消費產業結構和居民消費結構,優化收入結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新的挑戰,在去杠桿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等國內外因素影響下,擴大內需、提升居民消費占比對于保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年均增長率約為8.5%,高于世界主要國家。但從相對比例來看,由于消費增長率長期低于GDP增長率,導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且大幅低于其他國家可比時期的水平。
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總體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升級節奏加快。影響消費結構變化的因素有基本性消費和居住性消費,傳統的“衣食住行”基本性消費格局逐漸轉向具有“互聯網化、綠色環保化、個性化”特點的主動消費模式。近年來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交通通信等服務業消費占比增長較快,居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理性化消費體驗。針對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需運用市場化手段扶持新興消費產業,擴大消費產品種類,提升消費產品質量,推動消費市場供給側改革,促進消費產業結構升級,適應居民分層次、多樣性的消費需求。同時,政策性引導居民消費向著新興消費、綠色消費產業轉移,擴大居民消費的選擇范圍,提高居民消費傾向,提升居民消費率。
居民可支配收入多寡及各階層收入分配差距是居民消費消長的根源。而提高居民收入、優化收入結構的根本在于持續推動我國經濟穩定增長,提高就業率,縮小貧富差距。通過不斷推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實體經濟、培養經濟增長新動能,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扶持新生勞動力群體和基層貧困群體,提高社會整體就業率。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健全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保障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加強財稅調節,降低個人所得稅,尤其是降低中、低收入群體所得稅占比,縮小貧富收入差距,切實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堅持惠及民生的政策改革,完善社保體系,順應消費習慣變化,增強消費領域企業、個人信用體系建設
社會保障制度是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重要手段。具體而言,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弱勢群體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通過二次分配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刺激消費需求。強化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覆蓋面;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降低中低收入居民在醫療、養老等方面的開支。堅持推進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的政策性改革,保障民眾最基本的社會需求,減少預防性儲蓄,增強居民消費信心。審慎決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路徑,適應人口結構變化,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提高勞動力素質,發揮新時代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減少城鎮化進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消極影響,將城鎮化進程促進消費增長的優勢激發出來。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對健全質量標準和信用體系作了相應部署,以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應政策性鼓勵和引導消費信用服務的需求,優化消費信用服務供給,完善消費信用服務市場,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建立消費領域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采集系統、信用數據評價體系及風險防范體系,實現消費信用信息的開放和共享。例如,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基礎,將消費信用信息采集范圍從傳統的銀行信貸、信用卡擴展至線上支付平臺,順應當前社會消費習慣的變化趨勢,利用大數據分析和移動互聯網平臺,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信用評價體系。加大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和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懲治力度,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以法治規范消費領域的不良行為。建立健全高層次、廣覆蓋、強約束的質量標準、可追溯系統和后評價體系,提高消費者主體意識和維權能力,營造令消費者放心的消費環境和社會氛圍。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7日。
責編/周小梨(見習) 謝帥(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