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歷了大規模的快速城鎮化過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創造了巨額的財富,中國城鎮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球城市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
1978年,全國只有193個城市和2000個小城鎮。經過1978—2002年撤鄉設鎮、撤縣設市和撤行署設市的數量擴張,1992—2013年開發區建設熱潮、新城區建設熱潮和撤縣市設區熱潮的規模擴展,2002—2018年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的集群發展。改革開放進程中,總體城市格局以聚集為主要特征,近些年出現了局部擴散的現象,大都市周邊城鎮、二線城市和中部地區城市正在加速發展。
40年的城鎮化,使得中國的城鎮人口驚人聚集,市民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經歷1978—1995年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緩慢提升的城鎮化前期、1996—201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加速提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緩慢提升的城鎮化中前期、2011—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放緩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升的城鎮化中后期,1978到2017年,中國城鎮人口從1.7億增長到8.1億,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從鄉村到城鎮的人口轉移。與此同時,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至2017年的36396元,人均壽命由1978年的68歲提高至2017年的76.5歲,人均受教育年限從1982年的7.57年上升至2016年的8.5年。
40年的城鎮化,使得中國的城鎮經濟高速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升級。中國城鎮經濟40年來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1995年鄉鎮工業突起,外資流入工業企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1996—2013年外資和城鎮建設共同帶動了重工業的發展,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2013以來城鎮化對服務業的需求快速增長,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鎮化。40年間,城鎮經濟年均增速超過了10%;1988年,城鎮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的50%左右,到2016年超過了80%;1978年,全部城鎮公共財政收入只有584億元,到2016年,地級以上城市公共財政收入達53364億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5年的29.7%。
40年的城鎮化,城鎮空間快速擴張,城鎮環境日新月異。空間擴張是城鎮發展的基本保障,經歷了四個階段:1978—1992年各地小城鎮建設熱潮導致的城鎮空間加速拓展,1992—2003年各類功能區建設推動城鎮空間快速拓展,2004—2013年綜合功能新城新區建設推動城鎮空間加速拓展,2014—2018年以存量空間開發為主的舊城改造導致的城鎮空間拓展的減速期。從1978到2016年,中國城鎮空間即建成區面積與城鎮建設用地分別增長了7.44倍和7.88倍。與此同時,1981年末全國城鎮公園綠地面積只有2.2萬公頃,2016年末達到65.4萬公頃。軌道交通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8年末全國僅北京有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23.6公里,2017年末有32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達4484公里。此外,現代化的電訊、信息、互聯網、物聯網通信信息基礎設施與水電煤氣的公用基礎設施不僅在城市普及,而且在城市之間以及城鄉之間也形成了網絡化體系。
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經驗總結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大規模快速城鎮化進程,是我們黨在經濟建設尤其是城市建設領域開拓創新和艱辛探索的結果,其中積累的許多寶貴經驗,為中國將來的城鎮發展和世界城市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城鎮化發展的經驗,最根本的是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40年城鎮化進程中,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保持中國城市的持續發展,建設高質量的中國城市,就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0年來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通過不斷完善城市治理體系、不斷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不斷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是堅持市場化改革。首先,市場經濟主體的涌現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前提。過去40年間,從國有企業放權讓利的承包責任制改革,到建立和完善現代產權制度,企業的經濟主體地位不斷明晰并受到保護,大量經濟主體的市場競爭形成了推動城鎮發展強大而持久的內驅力。其次,市場體系的完善為城鎮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經過1979—1993年間的價格雙軌制以及其后的商品和服務領域的市場化改革,至2003年,我國城鎮當中的一般商品和絕大多數生產資料都實現了市場配置和市場定價。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化程度愈益加深,市場在城鎮經濟當中的資源配置作用不斷加強,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再次,政府作用的更好發揮為中國城鎮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政府逐步轉變職能向市場讓渡配置資源的空間,激發和釋放了城市的市場活力;政府提供的關鍵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打破了城鎮發展的瓶頸;政府凝聚各方智慧形成順應規律的發展戰略決策,整體上加快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城鎮的經濟繁榮。
四是堅持擴大開放。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球信息技術革命與發達經濟體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跨國公司紛紛將技術和附加值較低的加工和生產環節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或地區,全球產業鏈和全球分工逐漸形成。中國抓住機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及時參與到全球分工的鏈條當中,通過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港口城市等措施,快速實現了沿海城市的率先開放格局;通過建立浦東新區和實行沿邊開放、沿江開放及內陸開放,實現了全國城市的全方位開放格局;通過加入WTO,中國城市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城市開啟了全方位的雙向開放。實行對外開放,參與全球分工,中國城市通過利用全球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球化和信息化給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播和外溢創造了更加便捷的條件,也為中國城鎮發展提供了擇優學習的條件。通過購買引進、合作交流等途徑,向國內外先進城市學習,使得40年中國城市發展的成本低、速度快、成果新,甚至在基礎設施等硬軟件方面遠優于、新于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五是在實踐中不斷推動創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僅兼容而且共促共進,這一重要的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城鎮的持續發展。此外,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制度、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價格雙軌制、開辟特區新區、土地制度和財稅制度等方面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也對中國城鎮的持續發展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城鎮化發展為中國特色城市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首先,豐富了城市經濟學的內涵。傳統的城市化理論多建立在封閉經濟體系的框架下,中國的大規模快速城鎮化發展為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城市發展與轉型提供了理論來源。在開放經濟體系下,全球分工所帶來的外部資金與當地無限供給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結合,加之全球市場,可以帶來遠高于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此外,先期無限供給的剩余勞動力所導致的工資低下形成的成本優勢,帶動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快于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后期剩余勞動力供給相對短缺所帶動的工資增長,又將導致城市化水平逐步趕上工業化水平。
其次,豐富了中心—外圍理論的內涵。在傳統的分析框架下,城市格局的變化有兩種可能的路徑:一種是先聚集后擴散,一種是只聚集不擴散。其中,多數國家的實踐呈現的是后一種路徑。中國的大國特征及條件,使得城市格局的變化出現了三種特征:首先是聚集突破效應,即,雖然人均資源少,但總量規模大,因此可以把資源優先集中在極少數的中心城市,實現城市發展和轉型的率先突破;其次是分步分散效應,即,由于疆域遼闊和區域差異大,中心區域的城市不可能在完成聚集后轉入全面擴散,而是先重點擴散,即向條件次優的區域擴散,之后再逐步向更大范圍擴散;再次是高速持續效應,即,由于空間足夠大,差異足夠大,城市的擴散可以逐步分梯次推進,使增長和轉型在城市之間形成接力,從而實現整個國家的經濟持續增長。
最后,為中國特色城市經濟學奠定了基礎。以往的城市經濟學主要討論一般性的城市空間均衡問題和城市發展問題,有關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經濟學還鮮有討論。中國城市40年來的發展為形成中國特色的城市經濟學奠定了基礎。中國的城市經濟學是在解釋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比如,經濟制度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動態變化的,參與城市經濟的主體包括城市政府、企業、流動人口等;再比如推動城市發展的主要引擎,既包括農業剩余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和農業人口轉移到城鎮地區,又包括全球分工背景下跨國公司將資金和產業遷移到中國城市,還包括中國城市政府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供給。這些因素是同時起作用的,但在不同發展階段作用不同,能夠接力促進城市的發展。
(作者:倪鵬飛,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