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關鍵詞】人民群眾首創精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探索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
改革開放40年,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膽探索創新、不斷開辟改革開放事業新局面的40年。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生動體現。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冒著政治風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這份大包干“生死契約”成為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改變了當代中國農村的發展歷程。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回憶當年搞大包干時說:“通過分田到戶,我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從此過上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日子。”談到今日小崗村,嚴金昌說:“現在,我家里的土地已經全部流轉出去,每畝地每年有800塊的租金,我們一家還搞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得有10多萬元。”無論早年的包產到戶,還是現在的土地流轉,最初都是人民群眾在改革實踐中探索創造出來的有效方法。
江蘇華西村,走的是發展鄉鎮企業的路子。老書記吳仁寶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使華西村由一個曾經欠債累累的貧困村,率先發展成為人均存款超百萬元的“天下第一村”。正當全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吳仁寶提出了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方案:全村500多畝糧田由30多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其他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去。在吳仁寶倡導和安排下,一些村民們紛紛外出學手藝,回村后陸續辦起了鍛造廠、帶鋼廠、鋁材廠、銅廠等數十家規模不同的鄉鎮企業。在此基礎上,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規范化的上市公司。華西村共同致富的經驗,同樣是農民群眾自己的創造。
浙江義烏,通過發展小商品創造了一個聞名全世界的發展奇跡。改革開放之初,既不沿海也不沿邊的義烏,只是浙江中部一個幾無工業基礎、人多地少的貧窮農業縣。早年的義烏人硬是頂著“投機倒把”的帽子沿街叫賣,后來又以商業資金積累進軍加工制造,進入新世紀開始發展電子商務,如今成了名副其實的“買全球、賣全球”。完全可以說,譽滿全球的“小商品之都”就是義烏人“闖”出來的。
北京的中關村譜寫了一部改革開放的協奏曲,就是在這個神奇的地方,通過設立科技園區,逐步發展成為外向型、開放型的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而今已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但人們不會忘記,最初的中關村電腦城,只是一批敢于闖市場的年輕人賣拼裝電腦、游戲光盤,后來卻吸引了一批電子產業逐步向中關村聚集,成長出以聯想的柳傳志、百度的李彥宏、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科興生物的尹衛東、創新工場的李開復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科技型企業家。伴隨著整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世界互聯網經濟的裂變式發展,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涌入中關村,從而成就了今天的“中國硅谷”。
無論小崗村的包產到戶,還是華西村的鄉鎮企業,無論義烏“小商品之都”的崛起,還是中關村從電腦城發展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的大膽探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實踐充分證明,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探索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方法。改革的實踐性、試驗性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探索試錯,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進而把改革不斷推向深入。同時,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相輔相成,特別在改革進入深水區、關鍵期后,必須認真總結經驗、科學分析規律、形成頂層設計,這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摸著石頭過河是頂層設計的基礎,不是沒有方向的蠻干;頂層設計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總結升華;頂層設計后仍要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摸著石頭過河,進而不斷對已有的頂層設計進行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有機統一起來。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不僅有了時間表、路線圖,而且還密切關注任務施工過程中的特殊情況、不確定因素等。無論是推進設立自貿試驗區還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都采取了試點獲得經驗再在全國推廣的方式。這種方式確保了改革探索的穩步推進。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依然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要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要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要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推動新時代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