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意愿
改革是為了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改革開放的道理千頭萬緒,歸結到一點,其實就是尊崇人民意愿:人民想吃飯,就讓人民吃飯;人民想種地,就讓人民種地;人民想進城,就讓人民進城;人民想做買賣,就讓人民做買賣。
改革開放、中國道路,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回歸常識,最重要的,就是尊崇人民意愿。
為了生存,不少地方的農民在改革開放前,特別是經濟困難時期,曾經嘗試過“包產到戶”“包干到戶”,但很快就被當作“資本主義”而受到嚴厲批判。改革開放之初,同樣是為了活命、生存,安徽、四川等地的農民又開始了冒險嘗試。
小崗村18戶農民的“生死狀”上寫的是:“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為什么農民想自己種地救自己的命,居然還要冒坐牢殺頭的危險呢?這種與人民意愿相悖的政策,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因此,當安徽的大包干出現后,萬里主政的安徽省委沒有像過去那樣馬上禁止,也沒有匆忙作出結論,而是先派人去實地調查。這使農民的大包干做法受到保護,也鼓勵了廣大農民改變生產管理方式的嘗試。
實踐顯示了成效。黨中央尊重群眾愿望,積極支持試驗,幾年工夫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幾億農民獲得土地經營自主權,加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從而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
隨著農村改革的發展,億萬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他們希望尋求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發展。于是,憑借一技之長,他們跨縣出省,大量走向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從事修鞋、彈棉花、做服裝、配眼鏡等工作,后來發展到自己開商店、辦公司、做產業、搞金融等。浙江農民形成號稱“二百萬”的“浙軍”,接著又有“川軍”出川,“湘軍”離湘,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民工潮”。到春節,農民工大批回鄉過節,又形成世界無雙的返鄉過節大軍。
農民工的出現,是人民自愿選擇的結果。實踐證明了農民工的巨大貢獻,黨和國家充分肯定了農民工的貢獻,充分肯定了廣大農民及至廣大人民自由選擇工作、自由流動和遷徙的權利。
40年來,改革開放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是充分尊重人民意愿的結果,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只有尊崇人民意愿,改革開放才能順利推進,中國道路才能開辟和發展,黨的執政地位才能得到鞏固。人民意愿和黨的領導的統一,成為中國道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