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江蘇省常熟縣白茆公社山涇村,24歲的高德康等11個農民組建了一個縫紉組,用8臺家用縫紉機起家創業。好比一個起點,高德康和波司登的故事就此展開。
“1978年,改革開放給大家帶來新的希望,我們縫紉組敏銳地感受到時代變革的氣息,成立了‘山涇服裝廠’,開始為周邊城市的一些單位做加工。剛開始的十多年,我們經歷了從來料加工到代工再到貼牌生產的歷程。”如今波司登品牌創始人高德康回憶起那些往事,仍記憶猶新。
當年,為給上海的服裝企業做來料加工,天還沒亮,高德康就要騎上他那輛“二八”式自行車,馱著一二百斤的貨一路狂奔趕往上海,取到布料后又以同樣的速度在當天趕回村里。這樣來回一趟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生活,高德康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好幾年。靠著這股勁兒,高德康和他的服裝廠一步步走出農村,走向全國。
1992年,不甘“為他人作嫁衣”的高德康投入2500萬元建設新生產基地,引進生產流水線,擴大生產規模和產能。也是在那年,高德康注冊了自己的品牌“波司登”并在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波司登”國際商標注冊,邁出打造自主品牌的步伐。此后,波司登確立現代企業制度,釋放發展活力,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企業”。
但發展的道路不會總是一帆風順。1994年,踏上自主創牌沒多久的波司登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23萬件羽絨服只賣出8萬件,余下的只能積壓在倉庫。更糟糕的是,銀行還有幾百萬元貸款要還,手下尚有幾百名員工等著發工資吃飯,波司登走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怎么辦?高德康當然不會輕易認輸。最終,通過創新市場銷售模式,憑“反季銷售”帶來寶貴的回籠資金,波司登得以擺脫困境。
“那之后,我們立足市場,大刀闊斧地對產品定位和企業管理進行改革,并引入時裝要素,將當時羽絨服中的絨朵含量由30%一舉提高到70%,后來又提高到90%,開啟了中國羽絨服的‘時尚化’革命,并積極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高德康告訴記者。
高德康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波司登的閃光時刻——2007年,高德康成了波司登閃光時刻的主角——那年10月11日,身穿紅色馬甲的他滿面春風,走進香港聯合交易所的交易大廳,敲響了波司登上市的鐘聲。自此,波司登站上品牌國際化的新起點。
如今,波司登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羽絨服第一品牌,在中國市場擁有6大生產基地及4559家羽絨服業務零售網點,從1995年到2017年連續23年中國市場銷量領先。然而,高德康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從品牌、產品、渠道、運營、智能制造等多個方面對波司登進行全面改革,致力于開拓國際市場,目前產品已遠銷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
高德康一直認為,波司登40多年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波司登和許多民營企業一樣,都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憑著一股敢闖敢干的拼勁,抓住改革開放的一次次機遇,最終成就了我們的創業夢想,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奮斗故事。”高德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