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基層干部要具備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擔當能力、引領能力,能夠勇于擔當、敢于承擔重任,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扶貧合力。提升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要加強教育、給予創新空間、深化有序監督、完善激勵機制,讓致力于扶貧事業的基層干部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關鍵詞】扶貧 責任擔當 價值引領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扶貧工作處于攻堅階段,全面整合扶貧資源、全方位調動扶貧力量,對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力軍,承上聯下的基層干部關系到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實施效果。如果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不足,不僅不能很好地貫徹國家扶貧政策,甚至還有可能損害已有的扶貧成果。
提升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有利于提升干部治理能力、促進扶貧事業發展、創新推動社會治理
從微觀層面看,提升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能促進基層領導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基層干部的治理能力包含多個層面,扶貧能力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對基層干部的能力要求偏重于經濟發展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他們推動社會事業發展的能力。事實上,基層干部在包括扶貧工作的社會事業方面的能力同樣非常重要。基層干部在扶貧工作中,需要總攬全局,著眼未來,積極引導各種社會扶貧力量,無形中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治理能力。
從中觀層面看,提升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能促進我國扶貧事業的發展。扶貧工作要加強規劃引導,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扶貧開發。基層領導干部直接面對貧困群體和各種扶貧力量,是連接多主體的橋梁和紐帶,是扶貧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提升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能高效整合各種資源,形成政府、社會、市場的扶貧合力。
從宏觀層面看,提升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能創新推動社會治理。基層干部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他們要在扶貧工作中實現與其他社會主體的銜接,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政府的職能角色。基層干部扶貧工作能力的提升,能提升各扶貧主體之間的互相認同和互相信任程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多樣性和實效性。
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擔當能力、引領能力
溝通能力。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參與主體多元,從政府內部來看,縱向層面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橫向層面涉及到農業、林業、科技、交通等多個部門;從政府外部來看,涉及到合作社、農業企業、志愿者團隊、慈善組織等社會組織,還有最關鍵的貧困群體。這些不同主體帶著各自的扶貧資源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基層干部要在其中積極溝通,在溝通中落實國家各項扶貧政策,調動各主體積極性,尤其要調動貧困群眾的主動性。要深入挖掘、高效利用各種扶貧資源,建立一個以貧困群體為中心的扶貧資源運行機制。
協調能力。扶貧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主體,他們之間可能存在一些利益沖突。個別基層干部錯誤地認為,扶貧主要是扶貧辦的事情,跟自己關系不大;其他社會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責任心不強,不能承擔扶貧工作責任;一些非貧困群體想在這個過程中“搭便車”,等等。在這些不良心態的作用下,多元扶貧主體的合力被忽視,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在扶貧工作上,政府部門不能撇開其他社會主體對扶貧工作“大包大攬”。基層干部要認真分析各社會扶貧主體的需求和工作機制,多協調、多融合,使各主體真正形成扶貧合力。
擔當能力。在扶貧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基層干部要勇于擔當、敢于承擔重任。一些扶貧項目盡管決策時遵循了科學化、民主化原則,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時,基層干部要有擔當意識,主動說明情況,承擔相應責任,而不是只顧找借口,一味回避風險,或是把責任推給其他主體。
引領能力。多元扶貧主體的價值觀自然呈現多元化狀態,只有求同存異,從整體上統一多元價值觀,才能把個人和個別團體的利益得失統一到扶貧事業上來。基層干部在扶貧中行使公權力,要從服務基層、幫助貧困群眾的角度出發,把公平擺在首位。在分配扶貧資源時,要以貧困群體為中心,一切為了貧困群體,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加強教育、給予空間、有序監督、完善激勵機制,提升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
加強教育,提升扶貧素質。基層干部由老同志和年輕同志組成,前者可能文化水平偏低、知識結構比較老舊、創新意識不足,但是聯系群眾能力比較強;而年輕干部可能文化水平較高、創新意識超前,但聯系群眾方面有所不足。開展基層干部的培訓工作,必須要基于不同群體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對于老同志,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外出交流考察機會,開闊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使用市場工具和網絡工具的能力;對于年輕同志,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讓他們在調查研究中深刻領會黨的群眾路線。基層干部要深刻認識扶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變化,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在扶貧工作中堅持以貧困群體為中心,凡是涉及到貧困群體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凡是損害貧困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始終把貧困群眾的脫貧作為工作的重心和出發點。
給予創新空間,激發干部積極性。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精準扶貧階段,減貧難度邊際遞增,扶貧工作面臨著高度復雜性與長期復雜性的外部環境,在扶貧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憑借過去的經驗解決新問題顯然是不可行的,這就需要基層干部創造性地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狀況不盡相同的國家,中央制定的政策很難與各地實際情況完全對應,國家扶貧政策雖然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在落實層面還需因地制宜,與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任何借鑒來的減貧模式和扶貧經驗,只有結合當地實際,實現本土化才會取得預期效果。
深化有序監督,實現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基層干部的工作直接面對基層群眾,工作做得如何,基層群眾最有評判權。群眾監督能將監督滲透到扶貧工作的各個方面,同時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實現監督,能最客觀、最真實地反映社會各階層對基層干部扶貧工作的評價。在實踐中,要通過宣傳教育培養群眾的監督意識,暢通監督渠道,使人民群眾及時全面地了解扶貧資源的分配過程。與此同時,各級政府要推進政務公開,力求扶貧工作的透明化、公開化,增強接受監督的自覺性。
完善激勵機制,滿足多樣需求。一些地區的壓力型扶貧攻堅模式過于強調基層干部的扶貧責任,忽視了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個別干部潛意識里認為,扶貧很難出成績,只需應付差事,所以,在扶貧工作中不帶感情、不帶思路,缺乏主動性。要想提高基層干部的扶貧能力,除了責任考評外,也要完善激勵機制,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提高工作動力。要加大交流輪崗,拓寬晉升渠道,給基層干部特別是年輕基層干部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各級部門要為他們開展扶貧工作創造良好環境,為他們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條件。組織部門要注意發現、樹立一批扶貧的正面典型,宣傳部門要開展正面宣傳,維護基層扶貧干部的良好形象,讓致力于扶貧事業的基層干部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作者為中共邢臺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室講師)
【參考文獻】
①譚英俊:《公共事務合作治理模式:反思與探索》,《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②歐陽慶芳、趙偉忠:《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素質的途徑研究》,《農業經濟》,2012年第4期。
③張文惠:《農村精準扶貧中政府與慈善組織的合作及行動方略》,《理論導刊》,2016年第8期。
④李小云、許漢澤:《2020年后扶貧工作的若干思考》,《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