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契合性,是由于它們在思想上具有內在共通點,又具有相似的實踐方法。我們要著重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關系,實現二者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 共通點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和發展目標都要求二者要不斷革新,實現更加廣泛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實踐方法、實踐方向高度契合,它們都需要站在大眾化和時代化的角度,完成他們各自的發展使命。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上的共通點
尋找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性,需要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上的共通點。在哲學內涵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個人社會角色的詮釋和個人價值的詮釋是基于個人對于秩序的遵循,它要求個人遵守社會的等級分配,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個人的價值要通過個人的修為來實現,并且將個人的“克己”融入到“復禮”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的解答,是基于生產方式來實現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同集體、社會、國家的生產關系體現了他們之間的社會聯系,個人的存在必須在集體中、社會中才能實現,個人只有實現其社會價值才能實現其個人價值。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個人要遵循秩序,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講的個人要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其根本思想都在于,個人的價值是通過外界來實現的,只有通過對外界的付出才能換來個人的發展。
在對于社會理想的詮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以“大同”作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以“天下大同”實現“天下為公”,這是中國傳統思想家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大同思想”被中國傳統思想納入到個人道德建樹和社會道德準則實踐的范疇,但它沒有講出“大同”的原則和實現方式。它是建立在無條件遵守社會準則和國家秩序的基礎上的,是思想和思維的超前,在封建統治下是難以實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社會理想的描繪,是共產主義最終代替社會主義,它的實現藍圖是通過生產資料的高度發達來實現人的道德發展和人的自由,從而實現社會意義層面上的共產。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社會理想表達上的契合性在于,它們都是對于現實世界的超越,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存在于精神思維當中,沒有具體的實踐方法,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共產社會”更像是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它能夠引導我們不斷革新生產方式、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對世界的認知程度,在這一點上,它是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統一的實踐方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契合性,一方面是由于它們在思想上的內在契合性;另一方面,在當今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共同面對的主題也是它們共同的實踐方向。如何更好滿足時代需求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契合性研究的連接支點和統一的實踐方向。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發展困境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落實到當代具體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最重要的特征是引領社會實踐。如何在當代深化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共同實踐問題和實踐方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近現代的成功實踐,說明了它可以引領中國發展,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發展困境,是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引領來實現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實踐發展的方向,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實踐方向上的契合性,其本質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當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能夠引導我們的實踐,能夠引領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以其時代性和科學性,不斷引領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促進其大眾化傳播,中國的實踐已經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符合中國發展現實的,如何進一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廣泛性、群眾性和認同性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它積極吸納優秀的思想文化作為自身發展的動力。借助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傳播更加順暢。一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思維和行動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代發展要實現大眾化,就要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在實踐方向上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化、大眾化發展,引領馬克思主義走進生活、服務生活、引導生活,這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特性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似的實踐方法
尋找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實踐方法上的相似性,能夠實現二者的融合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思維和實踐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在對事物的辯證認知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明顯的“一分為二”的樸素辯證思維,它詮釋了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兩面性的,看待事物的觀點和行為方式要兼顧到“好”與“壞”。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整體性思維,不單單強調部分對整體的作用,而是以整體性思維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在闡述社會與自然的聯系。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將事物的本質看成是聯系的、發展的、矛盾的,在事物的內部和外部、在認知思維和實踐方式上都遵循著這一規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事物的認識和實踐方面,秉持批判性的辯證思維,不是簡單地一分為二,而是理性地批判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事物的認知方法以及衍生出的行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強調整體地、辯證地看待事物。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和實踐方式更偏意識化、精神化,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更加符合實踐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實踐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二者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并且能夠實現發展的相互引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危機,從深層次講,根本原因在于它根植于封建時代,更缺乏認識和實踐的方法。中國傳統文化的樸素辯證法是基于經驗的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功能和實踐功能并不具備引領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自我發展,它是單一的認知體系。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經濟文明和歷史探索中總結發展而來,它根植于現實,可以科學指導現實發展、人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主要是內容和方法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現實的精神和物質載體,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精神引導,它對于認識和實踐的引導需要借助他物。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維和實踐都在不斷變化,我們要著重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關系,實現二者的創新發展。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朝鮮語言文學系講師)
【參考文獻】
①鐘瑞添、張藝兵:《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科學社會主義》,2012年第5期。
②王炳林、閆莉:《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之間的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5期。
③丁威:《論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年第11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史航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