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科技視野 > 正文

國研中心主任李偉: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耐力賽

進入2018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同時,國際國內形勢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從國際上看,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摩擦呈升級之勢,經濟問題政治化傾向加重,各國經濟復蘇步伐分化,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從國內看,短期總需求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部分地區正在經歷轉型陣痛,經濟處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

面對錯綜復雜、穩中有變的形勢,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大局,必須認識到只要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去杠桿、控債務、嚴監管、控房價、強環保等戰略政策,充分發揮好我們自身的優勢,靈活高效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做好政策協調,我國就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妥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

變化是當前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征

中國經濟能否適應變化、駕馭變化,使其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是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總體看,我國經濟結構正在加快重塑,存量問題和風險隱患正在逐步化解,新一輪改革開放舉措正在加快落地,國際經濟秩序正在加快調適,發展方式轉變和新舊動能轉換已經進入承上啟下、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2018年前三季度的情況顯示,我國經濟發展保持平穩,供需關系更趨平衡,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去杠桿取得積極成效,創新驅動作用持續增強,補短板也有重大進展。綜合判斷,我國經濟在結構深度調整的過程中,延續了過去幾年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局面,為轉向高質量發展創造了穩定的宏觀環境。

從長期看,世界經濟大變革大分化大調整的趨勢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世界背景與時代背景。國際上,保護主義明顯抬頭,政治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可能對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造成干擾;在國內,結構轉型、動能轉換過程中經濟也可能面臨下行壓力,存量問題集中處置的陣痛難以避免。但更要看到,變化帶來風險,同時也孕育著機遇。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大大增加,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內需空間廣闊,政策回旋有余地,抵御沖擊的韌性明顯提高,完全有能力有條件長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增強

具體而言,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增強。一是需求拉動強勁。當前我國擁有約4億中等收入人群,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費市場之一。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高品質產品的需求,醫療、教育、文化、保健、養老、旅游等服務消費需求,都將釋放巨大潛力。二是產業升級持續發力。新技術新產業層出不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新零售、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方興未艾。三是深化改革拓展新空間。全面深化改革破除舊的體制機制約束,清除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改善營商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將極大增強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我國具有孕育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土壤

目前正在孕育的新一輪產業革命,主要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創新融合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提供多樣化、智能化、個性化產品,從而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甚至創造新需求。催生新一輪產業革命有兩個重要條件,一個是強大的市場需求,另一個是信息技術的高度普及。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費市場之一,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與美國大體相當。同時,我國互聯網普及程度高,信息技術應用廣泛。2017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這都為我國孕育新一輪產業革命培育了肥沃土壤,提供了廣闊空間。新舊動力的接續和融合,正在釋放出源源不斷的動能。

我國具有應對重大挑戰的制度優勢

幾十年來,依靠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國取得了經濟社會建設的巨大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集中有限的物力、財力和技術力量,集中開展重大項目建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又集中力量完成一大批舉世矚目的項目建設,有效應對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前,我們仍然需要也更有能力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一是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努力克服部門和地方政策分散、沖突、空白等問題,形成互補有效的政策體系,有效應對內外部沖擊。二是集中優勢兵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三是集中資源突破核心技術,打破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增強經濟發展的自主性。

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步一個臺階推進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耐力賽,需要一步一個臺階地推進。面對各類風險挑戰,我們既要堅持底線思維,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充分的準備,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序排除風險隱患,有效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沖擊,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也要堅定信心,任何困難都阻止不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外部阻力和遏制都不能削弱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決心。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本文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叢書2018》總序,發表時有刪節)

[責任編輯:焦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