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確認識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學懂弄通十九大精神的關鍵點,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對于如何回應人民期待、解答人民關切、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人們從事生產勞動創造歷史偉業的動力,也是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源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生動的,是時時刻刻展現在中華大地上人們紛繁復雜的現實利益的動態表達,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遞增性的特點。正確認識全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特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多樣性。恩格斯評價馬克思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活動等。這個發現同時為我們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多樣性。人民的需要可以分為物質性需要、人際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就目前中國的現實生活而言,人民的物質性需要主要表現在教育、醫療、養老、社保、就業、住房等民生領域;人民的人際性需要主要表現在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望、對有效的社會治理的期望、對良好的社會秩序的期望和對和諧人際關系的期望等;人民的精神性需要主要表現在期望更加優質、豐富、多元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樣性要求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必須從整體入手,全面把握人民的需要,讓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層次性。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被全方位激活,人們追求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政治清明、道德良善、創新發展等。與此同時,人們也清醒地意識到這些多樣性的需要不是同等重要的,在價值層次上存在著差異性。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們對自身需要的滿足也是按照物質性需要、人際性需要、精神性需要的次序依次上升。需要的滿足帶來幸福,要獲得幸福就要奮斗,社會的進步正是被這些創造性需要的滿足所推動的。“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遞增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除了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外,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遞增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種遞增性一方面表現為不同種類的需要之間的梯次遞增,另一方面表現為對每種需要的單項遞增。不同種類需要間的梯次遞增表現為需要越低級就越強烈,因而也就越優先;越高級就越淡泊,因而也就越后置,高級需要是低級需要相對滿足的結果,即低級需要會漸次向較高一級的需要發展。因此,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物質性需要是最強烈而優先的,當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時,是很難從事社會性和精神性生產活動的。
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我們要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樣性、層次性和遞增性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層次動態認識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工作中多關注人民的需要,關懷群眾的生活,關切到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把握共性又把握特性,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保障、可持續。
(作者:孫英,系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