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借助競爭中性原則深化國企改革

核心提示: 借助競爭中性原則,一方面在國內可以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間的平等市場競爭地位形成,逐步消除因為企業所有制不同而事實上存在的差別對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可以反對因為所有制設置不同的規則和歧視性待遇,為我國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環境。競爭中性原則對加快推進和有效深化國企改革、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摘要】借助競爭中性原則,一方面在國內可以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間的平等市場競爭地位形成,逐步消除因為企業所有制不同而事實上存在的差別對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可以反對因為所有制設置不同的規則和歧視性待遇,為我國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環境。競爭中性原則對加快推進和有效深化國企改革、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國有企業  民營企業  競爭中性原則  所有制中立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10月14日,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在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提出“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次日,我國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營情況發布會上也正面回應了記者有關競爭中性原則的相關提問,并提出“我們也提倡所有制中立(Ownership Neutrality)”。競爭中性原則與所有制中立原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本質上涉及的是同一個問題。以這兩位官員的公開表態為開端,有關競爭中性原則及其相關議題受到廣泛關注并引發深度討論。

我國政府官員公開提出競爭中性原則的背景

從國內背景看,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我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經營能力提升和管理轉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導致一些難以適應的民營企業感到來自市場的壓力陡增。同時,“去杠桿”“營改增”與“社保繳費”等多項政策調整在執行過程中落實不到位,又進一步加劇了民營企業對經營壓力的感知。加上不同企業在平等保護產權、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關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關系的討論又成為熱點。

從國際背景看,以2011年美國時任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Robert Hormats)提出競爭中性原則為開端,美國政府有意將競爭中性原則納入國際經貿規則,并在雙邊、區域、多邊和全球組織等多個層面積極推行競爭中性原則。例如,2018年10月5日落幕的二十國集團工商界活動(B20)阿根廷峰會上就涉及“國企扭曲競爭”議題。由于中國國有企業數量多、規模大、發展快且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此,一旦競爭中性原則變為國際經貿的通用規則,將對我國廣大國有企業產生深遠影響。同時,我們也需要在國際經貿活動中利用競爭中性原則來主張“所有制中立”,反對“所有制歧視”,為我國國有企業開展國際經營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借助競爭中性原則加快和深化國企改革的意義

借助競爭中性原則,一方面在國內可以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間的平等市場競爭地位形成,逐步消除因為企業所有制不同而事實上存在的差別對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反對因為所有制設置不同的規則和歧視性待遇,為我國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環境。競爭中性原則對加快推進和有效深化國企改革、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競爭中性原則的基本取向與國有企業的總體改革方向相一致。競爭中性原則主張維護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強調不同市場主體間的平等市場地位。而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和目標是 “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而改革之后真正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的國有企業當然也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需要不同類型的獨立市場主體都得到平等對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環境。因此,競爭中性原則的基本取向與國有企業的總體改革方向相一致。

競爭中性原則的引入將有助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就不僅需要逐漸從國有企業中剝離由于國有性質所形成的額外競爭優勢,也需要剝離由于國有性質所造成的額外競爭劣勢。例如,特定行業的準入門檻、政策性行業壟斷、投融資的傾斜、債務的減免優惠和補貼優惠等額外競爭優勢,以及國有資產難以流轉、承擔政策性社會負擔、行政干預、治理機制待完善等額外競爭劣勢。因此,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將有助于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有利于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激發國有企業的市場活力。

競爭中性原則有助于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最近一段時間,由于內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一些民營企業經營遇到困難,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扶持、幫助有市場前景的困難企業。然而,政策具有短期性,持續性不足。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推動民營企業的發展還是需要在制度層面給出長期可預期的保證。競爭中性原則要求各類所有制的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使用和處置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因此,競爭中性原則既有利于激發國有企業活力,也有利于激發民營企業活力,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

競爭中性原則有助于國有企業平等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當前,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推動將競爭中性原則引入多邊國際經貿規則,甚至推動弱化競爭中性原則,并制定某些“歧視”國有企業的規則。因此,在國內市場落實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構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依法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國內市場環境,將有利于在國際經貿談判中利用競爭中性原則來主張構建公平開放的國際經貿秩序,反對“所有制歧視”。同時,先行在國內借助競爭中性原則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提前做好萬全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到來的挑戰,也有利于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升全球競爭力。

借助競爭中性原則加快推進和有效深化國企改革的新思路

這些年,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國有企業的改革,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和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相應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措施來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過去這些年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比較好,發展比較快,也讓一些相關部門和地方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緊迫感不強烈。在當前背景下,借助競爭中性原則,從平等競爭的視角出發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無疑會加快推進和有效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有利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

借助競爭中性原則可以從四個方面加快推進和有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一是引入競爭中性效果評價體系,從平等競爭角度來評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判斷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的核心標準就是是否能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改善企業治理機制,增強企業內部約束和激勵,推動資本要素市場化以及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使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有機混合,依據相關法規、市場規律以及出資人意愿確定股權結構,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企業自然就會淡化所有制色彩,理所當然應該與其他類型企業一道在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開展自主經營活動。因此,可以考慮基于競爭中性效果評價標準(如消費者利益、市場競爭性、可持續發展、社會福利與公平、行業關系、就業的健康程度和安全性、行業進入門檻與公平性、經濟增長與地區發展以及資源有效配置),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競爭中性效果評價標準作為輔助標準,從平等競爭角度來評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 

二是通過推動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透明化來加快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如何認定是否存在額外的競爭優勢或競爭劣勢,不僅需要清晰明了、系統規范的評價體系,更需要全面準確及時的相關信息來進行識別和認定,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判斷偏差。因此,競爭中性原則要求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透明化,并且把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透明化作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及評價國有企業改革成效一個重要指標。具體來說,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透明化要求制定相關法規和制度,來保證沒有上市的國有企業像上市公司那樣披露相關信息。為了保證信息披露的客觀性,從外部來看,應該由政府相關部門或者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機構來從事信息披露的認定工作,而不應該由企業自身或者直接出資人來認定。從內部來看,應該按相關法律和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建立信息披露機制。

三是通過引入競爭中性原則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競爭中性原則既要求削弱來自所有制額外產生的競爭優勢,如行業進入門檻導致的壟斷、貸款信用的傾斜、政府關系等,也要求削弱來自所有制帶來的競爭劣勢,如外部干預、要素市場剛性、過度的公共負擔等。消除額外的競爭優勢、讓國有企業在市場上開展公平競爭,這就需要國有企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樣,消除額外的競爭劣勢,也讓國有企業卸掉包袱輕裝上陣,在市場上開展公平競爭,有利于國有企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四是在商業類國有企業劃分中引入競爭中性狀況的認定標準。《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明確商業類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商業類國有企業需要作為獨立市場主體開展經營活動。競爭中性原則的引入就要求商業類國有企業以及所在行業在市場準入、稅收金融、債務和補貼、法規和監管等方面平等對待各類市場經營主體。因此,有必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競爭中性狀況的認定標準(如稅收中性、監管中性、債務中性、補貼中性、準入中性等),來衡量商業類國有企業的競爭中性狀況(認定可以劃分為三個水平,如弱、中、強)。這樣就可以針對不同競爭中性狀況,對相應國有企業制定符合競爭中性原則的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借助競爭中性原則加快推進和有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仍然需要貫徹“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的科學方法。需要依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點,在系統分析評估競爭中性原則引入可能帶來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確保國有企業的改革能“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領導干部應懂的經濟名詞:競爭中性原則》,學習時報網,2018年10月21日。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胡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