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一個超大或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都市圈(區)或大城市為基本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一體化的城市集合體。
全球城市群的發展已經進入到21世紀的中國時代,中國是21世紀全球城市群研究與發展的主戰場,也是全球城市群問題集中爆發并亟待解決的主戰場。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連續把城市群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連續把城市群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城市群作為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2013年底召開的首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也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提出以城市群為主導,構建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
可見,城市群是未來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主宰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2017年中國城市群面積約占全國的28%,經濟總量占全國的80%以上。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推動城市群建設,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既是對國家做貢獻,也是對世界做貢獻。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在全國建設19個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群,高質量、高效率的城市群必然是高能級的城市群,是以新舊動能轉換作為驅動引擎的城市群,是在國際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城市群。高能級的城市群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新動能,新動能的釋放和能級的提升將推動城市群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未來城市群發展將走創新驅動、開放合作、生態資本、協同共享、智慧拉動的能級提升之路。
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建設創新型城市群
創新是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的第一動力,《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都先后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創新型城市群是指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自主創新為主導,以創新文化為基礎,主要依靠科技、知識、人力、文化、體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的城市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已進入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全面攻堅階段。創新型城市群是開展國家創新活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與力量之源,是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引擎,是加快國家新型城鎮化進程與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因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通過提升自主創新、產業創新、人居環境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能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目前我國城市群綜合創新水平、自主創新水平、產業創新水平、人居環境創新水平、體制機制創新水平普遍偏低的原因在于創新型城市群建設面臨著投入、收入、技術、貢獻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頸,存在著城市研發投入與企業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低、城市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低、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低、城市對內技術依存度低、城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部專利申請量比重低、城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城市公共教育經費占GDP比重低等“七低”問題。因此,未來創新型城市群的建設要以自主創新為主導戰略,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實現科學發展為根本,以聚集創新人才為關鍵,以產業創新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依托,加大投入,化解瓶頸,協同創新,最終建成創新體系健全,創新要素集聚,創新特色鮮明,創新活力充沛,創新環境優良,創新人才匯集,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效益好,在區域、國家乃至全球范圍內輻射引領作用顯著的創新型城市群。
在創新型城市群建設過程中,把建設創新型城市群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載體,把提高城市群的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建設創新型城市群的關鍵,把構建開放的城市群創新體系作為創新型城市群建設的重點,把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優先推進制度創新作為建設創新型城市群的切入點,把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新平臺建設作為創新型城市群建設的立足點,把引進培養高級創新人才作為創新型城市群建設的出發點。
在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的過程中,構建以創新型城市為重要節點的城市群創新格局。未來我國城市群綜合創新的重點地區主要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的城市是我國提升綜合創新能力、提高創新在國際舞臺上戰略地位的重點創新高地,也是確保我國到2020年建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廣大中西部地區則是未來我國城市群創新和創新領域的重點接替地區。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出發,構建由“全球創新型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創新型城市—地區創新型城市—創新發展型城市”共5個層級組成的國家創新型城市空間網絡體系,形成由4個全球創新型城市、16個國家創新型城市、30個區域創新型城市、55個地區創新型城市和200個創新發展型城市組成的國家城市創新網絡空間格局,以創新型城市的網絡格局支撐中國城市群的創新格局建設。
依靠生態資本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建設生態型城市群
“綠色”是城市群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形成城市群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城市群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生態型城市群是城市群發展的最高境界和最佳選擇。生態型城市群是圍繞生態城市建設而發育起來的一種新型城市群建設模式,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其內部物質變換、流動和信息傳遞構成環環相扣、協同共生的網絡,具有實現物質循環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饋調節、經濟效益增加、社會高度和諧、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機能,是經濟社會法則與自然生態法則相融合的產物,也是人類追求的最理想和最高境界的城市群發展模式。建設生態型城市群是人類經過長期反思后的理性選擇,可以斷言,生態型城市群將是人類的必然選擇,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生態型城市群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一是要求城市群發展中注意保護自然環境,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資源和能源,保證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自我更新能力,保持生態多樣性,保護一切自然資源和生命支持系統。二是要求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后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群的暫時繁榮,也不為自身的發展而破壞區域的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型城市群必然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不是單純追求環境優美或經濟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更注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依托生態資本,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的路徑在于:開發生態資本,通過分步建設生態城市和生態文明城市,培育生態型城市群,把城市群的“綠水青山”通過新舊動能轉換為“金山銀山”。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群生態本底資源優勢,把城市群的真山、真水、真空氣和真環境等生態資本作為最重要的資本,依托生態資本,積累生產資本,提升生活資本,把城市群建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生態型城市群。在綠色生態型城市群建設過程中,要按照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城市”的四步走計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把城市群內的城市建設成為國家生態型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城市,確保城市由生態城市邁向更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城市。以生態產業為主線,推進城市群經濟結構的生態化,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構造全新的生態經濟結構,培育人性化的生態產業。建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商務、生態型城鎮、生態家園和生態產品在內的生態型國民經濟體系,強化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活動的生態化,強化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的生態化,強化城市建設的生態化,形成具有深刻生態烙印的經濟結構,激活后發優勢,做強生態產業,建設綠色生態的城市群。
依托開放合作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建設開放型城市群
城市群是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重要承載地,發揮著國際增長中心或國家增長中心的重要功能,開放合作是城市群繁榮發展和能級提升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科學有序建設國際大都市和國際化城市,提高我國城市群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城市群利益共同體。
依托開放合作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堅定不移實施國際化戰略,循序漸進地建設國際大都市和國際性城市。站在全球化和中國國情的雙重高度,把建設國際大都市作為我國城市群發展能級提升的長期戰略目標,確保中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成為全球城市體系和全球產業體系中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要按照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中西結合、民生優先的總體原則,把建設國際大都市作為我國城市群建設和能級提升的重要戰略舉措,鼓勵北京、上海、深港澳等已經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積極創造條件,進一步向世界城市的目標邁進,為建設世界性城市群奠定基礎。另外,有重點地培育若干個條件相對較好的城市,向建設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邁進。最終在我國形成由世界城市、國際大都市和國際性城市三個能級組成的中國國際化城市體系新格局。
在建設國際大都市和國際型城市群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漸進”與“躍進”,“本土化”與“國際化”,“造勢”與“造市”,“專業性”與“綜合性”,“官政”與“民生”等五種關系,適時適機適度地建設符合中國國情與特色的、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學會在全球化里準確定位城市群,在城市群里根植全球化的現代元素,推進城市群的國際化進程及品牌建設,使城市群在國際化競爭中永葆競爭力和影響力。按照國際大都市的建設條件與標準,通過綜合分析比較,初步判斷我國在未來的20-50年有可能建成30個左右的國際大都市,包括3個世界城市(香港—深圳—澳門、上海、北京)、12個國際大都市(廣州—佛山、天津、重慶、南京、沈陽、成都、武漢、西安、杭州、青島、大連、廈門)和15個國際性城市(蘇州、南寧、哈爾濱、長春、昆明、海口、寧波、溫州、長沙、合肥、濟南、福州、烏魯木齊、鄭州、唐山),形成由世界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性城市三個層級組成的中國國際大都市建設體系,成為國際型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支撐。要以全球化的戰略眼光進一步加大我國對外開放力度、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打造國際化服務平臺,不斷優化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投資環境。順應全球經濟由制造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的戰略轉變,大力發展處在價值鏈高端的先進制造業和以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逐步提升城市群建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以內陸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依托,建設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推進雙邊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把我國城市群建成全球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戰略節點,成為全球核心價值鏈上的利益共享城市群。
依托協同聯動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建設共享型城市群
城市群形成發育的過程是一個將多個城市間的競爭轉為競合的“一體化”過程,當某一特定區域內的多個城市之間為化解日益嚴重的城市病,由競爭轉為競合,通過規劃同編、產業同鏈、城鄉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場同體、科技同興、污染同治、生態同建的過程,實現了區域性產業發展布局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發展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社會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這六大一體化時,可以判斷這個特定區域發育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群。多個城市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環保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需要強化城市間的協同聯動,優先提升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發展能級,把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作為提升城市能級的心臟,通過核心城市群發展能級的提升和輻射帶動作用,提升以核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發展能級,把都市圈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群能級的核心腹地,通過提升都市圈的發展能級,進一步提升城市群的發展能級,構建城市群能級提升的動態傳遞規律,進而推動競爭力由核心城市傳遞到都市圈,再傳遞到城市群,最終形成國家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推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建議發展共享經濟,建設共享城市,共建共享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享資源與市場,共享人才與人力,建設共享型城市群。重點探索建立城市群共享協調模式,創新城市群要素市場管理機制,破除行政壁壘和壟斷,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開放共享,推動區域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實現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通過發展智慧產業提升城市群發展能級,建設智慧型城市群
智慧城市群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群。智慧城市群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出有利于創新涌現的生態環境,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
推進智慧城市群建設是我國城市群發展的新方向。2014年3月16日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統籌城市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利用,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實現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強化信息網絡、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推廣智慧化信息應用和新型信息服務,促進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智慧城市群是未來中國城市群發展的一個新的重要方向,是城市群發展進入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它將直接影響著中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格局。
順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智慧城市群作為未來城市群發展的新形態,為了建設好智慧城市群,建議集成引進國際國內最先進的智慧技術、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低碳技術等高科技技術,著重發展智慧農業、智慧制造業、智慧服務業等智慧產業,構建智慧型產業體系,將智慧城市與智慧產業有機融合,優化發展智慧生態空間,智慧生產空間和智慧生活空間,形成“三生”智慧空間優化組合的新模式,形成產城融合程度高的示范區,以城促產,以產促城,避免出現智慧城市群建設的空心化和產業發展的空心化。
為了加快智慧城市群建設,建議依托網絡通信技術、信息采集與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3S”技術、三維可視化與虛擬現實技術、安全維護技術等智慧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智慧產業,包括智慧服務業、智慧制造業和智慧農業等多種行業,將其作為支撐未來中國城市群發展的新支撐產業。一是大力發展智慧服務業,包括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政務、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管理和智慧安防等,這是智慧城市群建設最重要的產業支撐,涵蓋智慧城市群建設的多種智慧服務;二是積極發展智慧制造業,包括智能產品制造、智能制造服務、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系統等;三是兼顧發展智慧農牧業,包括智慧種植業、智慧林業、智慧畜牧業和智慧漁業,這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和無線通信網絡,以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的新業態;四是實時發展智慧云(計算)產業,延伸智慧城市群建設中的智慧云計算產業鏈,建設智慧云計算產業園,發展以云計算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為主的云計算產業,做好產業鏈各核心環節建設,加快與云計算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智慧城市群云計算數據中心,搭建智慧城市群云計算平臺。
綜上所述,城市群發展能級與核心競爭力提升需要依托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生態資本、協同共享、智慧拉動等路徑,通過新舊動能轉換和能級的提升,將我國城市群逐步建成高能級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城市群、生態型城市群、開放型城市群、共享型城市群和智慧型城市群,并最終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本文作者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特大城市群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機理及脅迫效應”(項目編號:41590840、41590842)成果】
責編:李 懿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