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規模快速發展,加上全球化進程深刻的傳播、擴散、沖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
世界多極格局在大國博弈中日漸顯現,國際體系在各種制度、體制、機制的不斷蛻變中正呈現新的面貌。
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分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個重大判斷: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這一“變局”的豐富內涵,牢牢把握變局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重大機遇,是新時代開拓廣闊發展空間、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現實要求。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快重塑世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的興起是推動人類文明持續進步和世界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回顧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進程,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的發展面貌和基本格局。16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幾百年里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超過過去幾千年科技創新成果的總和。特別是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在科技革命推動下,世界經濟發生多次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實現大解放和人們生活水平實現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又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其主要特點是:多種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這對全球創新版圖的重構和全球經濟結構的重塑作用將變得更加突出,將給世界帶來無限發展的潛力和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作為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層面的因素,科技和產業的變遷是導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層面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演進最根本的動力,大國的興衰和不同形態文明的起落都在反復演繹這個邏輯。發端于英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英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美國抓住第二次產業革命機遇,成為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領航者和最大獲利者,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這種態勢至今沒有發生重大改變。中國在古代天文歷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曾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方面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近代以來,中國錯失多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逐漸由領先變為落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正處于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當前,各主要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人才、專利、標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力求搶占科技和產業革命高地。中國既面臨著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嚴峻挑戰。中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就一定要解決好科技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并推進科技向產業轉化,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不斷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推升全球治理加快變革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以及商品、產業、信息等開始在世界某個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自由布局,區域內的聯合和一體化程度以及世界的關聯性和整體性都逐步提升。冷戰結束以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持續快速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促成了商品大流通、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資本大重組、技術大發展、人員大流動,形成了包括越來越多國家的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在這個歷史性進程的長期作用下,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資源優勢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更充分的發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和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構建實現了聯動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得到更高程度的發展和釋放,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隨著物質條件的發展,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
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隨著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向前發展,不同地區、國家、產業、群體將經受不同的沖擊。加上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災害、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移民難民等全球性問題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散,將使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變得越來越突出,使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消解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健康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緊迫。面對這種加強全球治理的強烈需求,中國展現大國責任擔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創造性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中國方案”和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這個最廣泛國際合作平臺,積極倡導兼顧全球經濟治理和安全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變革。
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使國際力量對比變得更加平衡
20世紀以來,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國際格局在大多數時間里處于集團對峙較量狀態。冷戰結束尤其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以來,世界權力從一個中心向多個中心擴散、各中心之間力量差距逐漸縮小,西方發達國家的世界主導地位持續走弱,多極化趨勢逐步發展。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來,多極化在不同層面和不同領域不斷擴展,向全新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深化,使國際力量對比總體上變得越來越平衡。
從全球范圍看,傳統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如今,按匯率法計算,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在全世界所占比重接近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如果保持現在的發展速度,10年后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接近世界總量一半,這將使全球發展的版圖變得更加全面均衡。以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加強協調,推動提高自身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的投票權,在聯合國、“金磚+”、二十國集團峰會等多邊框架下持續增大影響力,促進南南合作,擴大共同利益和發展空間。此外,東盟、非盟等地區合作機制的作用不斷增強,也在推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國際影響。這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歷史性的甚至是難以逆轉的變化。
大國戰略博弈加劇推動國際體系深刻變革
從主要戰略力量之間的對比看,冷戰結束后的失衡態勢明顯改變。美國獨自掌控地區和國際局勢的意愿、決心和能力明顯下降,“多強”之間國際地位變化的均衡化趨勢日顯突出。英、法、德、俄等國的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但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相對占比在下降;俄羅斯則在經濟實力下降背景下,繼續在軍事力量上保持突出地位;中國和印度經濟總量及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相對占比均在上升。其中,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高尤為顯著。這不僅大大強化了世界多極化趨勢,而且成為提高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并使國際力量對比變得越發平衡的重要因素。
面對不斷深入展開的多極化趨勢,特別是國際混亂失序因素明顯增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持續高企的全球環境,世界主要戰略力量紛紛重新厘清自身定位、資源條件、內外戰略,力求更好地因應變局、維護利益、確保安全,在日益顯現的多極格局中搶占比較有利的國際地位。這就使得大國的戰略取向和政策推進普遍呈現強調自主、推陳出新、強勢進取的特點,大國關系的合作面明顯下降、競爭面明顯上升,而且競爭日益聚焦于重塑國際規制。當今時代,世界各國正通過以制度創新和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為支撐、以重塑國際規則為主要手段的競爭博弈來重新劃分利益和確立彼此地位關系,國際體系的變革愈顯深刻。發展模式和道路多樣化趨勢越發凸顯。全球地緣戰略角逐的中心舞臺從歐洲轉向印度洋—亞洲—太平洋板塊。軍事戰略之爭從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代表的傳統戰略威懾能力,向太空、網絡、海洋、極地等新領域和遠程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等新技術維度擴展。國際規制重構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展開。國際社會在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思想理念,創建新的國際規則、體制、機制,這將進一步催生新的國際體系。
總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規模快速發展,加上全球化進程深刻的傳播、擴散、沖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大國在因應這些世界大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過程中,順勢而進者走強、逆勢而動者走弱,并依據實力地位消長和駕馭國際規制的水平而重新排列組合。世界多極格局在大國博弈中日漸顯現,國際體系在各種制度、體制、機制的不斷蛻變中正呈現新的面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概貌如此。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