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制造業國際競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但我國制造業發展依然“大而不強”,產業規模與產業附加值不匹配,中國制造業未來的發展面臨較大挑戰。未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必須立足國際形勢與國內環境,做好制度供給,改善發展環境,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爭取早日做大做強。
【關鍵詞】制造業 創新 人才 競爭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自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發展重心逐漸開始向制造業轉移,試圖通過制造業的發展實現“再工業化”進程,并通過新型制造技術的發展來改變經濟發展停滯的困境。許多國家都推出了制造業振興戰略,著眼于制造業發展環境的改善,進而實現制造業的再度崛起。從我國來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制造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大的轉變,制造業產業集群逐漸擴大,但我國仍然沒有跨入制造業強國行列,“大而不強”成為我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問題。另外,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以勞動密集型為核心的傳統制造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
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傳統制造業發展對人力資源具有高度依賴性,西方國家由于人口較少,勞動力成本較高,在國際制造業產業鏈中處于創新與技術輸出層。隨著新型制造業的興起,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達國家在人力成本方面的障礙,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不斷興起也為制造業發展帶來了更強勁的動力。從目前來看,制定了制造業發展戰略的國家大多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其中G20的主要成員是當前世界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另外,致力于制造業發展的國家大多在經濟實力方面都較為強大。由此可見,現階段制造業國際競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
新型制造業被稱為人類發展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制造業競爭也逐漸從傳統物理空間拓展到網絡信息空間。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率先完成現代工業化進程,在傳統制造業階段占據優勢,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制造業也已經成為其熱衷的投資領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新型制造業的發展縮小了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機會。近年來,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制造業的發展也逐漸呈現追趕發達國家之勢。另外,發展中國家雖然在知識產權與創新方面處于弱勢,但也具備人力成本低廉、市場潛力較大等優勢,這就為其在制造業領域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新的契機。
我國制造業產業附加值仍然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逐步向城市轉移,制造業享受了人口紅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由于我國制造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呈現出產業規模大而產業附加值低的分化格局,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下游。
近年來,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產業附加值逐步提升。目前我國總產業附加值約維持在20%左右,仍然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37%的平均水平。以世界知名汽車品牌寶馬為例,目前寶馬汽車全球總裝配廠約有70%位于中國,但每銷售一臺寶馬汽車我國所獲得的利潤約為6.5%,德國獲利超過50%,美國、日本等技術輸出型國家獲利則超過30%。這也進一步折射出目前我國制造業產業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所存在著的不均衡問題。根據聯合國知識產權相關組織所提供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制造業產業附加值只有發達國家平均值的10%左右,在發展中國家處于中等水平。
我國制造業缺乏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高度依賴進口,成本偏高。由于我國技術創新經濟基礎存在較大缺口,很多技術只能通過進口來滿足制造業的發展需求。據我國工信部所提供的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芯片占總使用量的95%以上,國產芯片的市場份額低于5%,在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約束之下,我國制造業成本偏高。另外,我國在新型材料、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方面也普遍存在進口依存度高的現象。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我國制造業利潤不斷下滑,進而降低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創新投入不足,技術創新停滯不前。制造業技術創新前期投入大、風險高,大部分企業在創新研發方面都較為謹慎,甚至部分企業信奉“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經營理念,注重短期經濟效益,核心技術全靠“化緣”。我國政府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凈利潤的平均比值約為12%,明顯低于發達國家43%的比值。另外,我國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政策環境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也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未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必須走好哪幾步
在世界各國紛紛布局制造業、搶占新一輪陣地的熱潮之下,我國必須正確對待世界各國在制造業發展方面的競爭,正確判斷我國在國際制造業產業鏈中的地位,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我國制造業要想在未來做大做強,也離不開宏觀政策的支持。要解決制造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矛盾,深度嵌入到國際制造業產業之中。
正確看待我國制造業的國際地位,合理制定制造業發展目標。目前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在產業基礎、發展環境等方面,要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想在短時間內超越發達國家并不現實。未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必須精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與制造業水平在國際上的地位,既不能盲目冒進,更不能妄自菲薄。要科學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匹配的發展戰略,設計出一套能夠推動我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指導政策。
持續推動制造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改善。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制造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優化產業環境應當成為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為推動制造業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地,我國先后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關于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為制造業發展環境的改善指明了具體的方向。然而,僅僅依賴于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無法保障具體措施的落實,各級地方政府還應以中央政策為指導,結合區域發展現狀,優化配套政策供給。
正確認識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的位置。當前,我國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任務,如何理順制造業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關系,影響著制造業發展戰略的走向。與此同時,以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份額正在逐步提升,我國也逐漸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但這并不意味著制造業的增長已經沒有意義了。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充分證明了未來制造業依然具有強勁的發展潛力。因此,我國經濟結構轉型依然不能忽視制造業的發展,應在保障整體宏觀經濟發展的前提之下,推動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發展路線。隨著國際制造業競爭的逐步加劇,核心技術逐漸成為競爭的焦點,誰掌握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誰就能在下一輪的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未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必須要堅持創新驅動理念,進一步增強產業附加值,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要轉變傳統發展思維。通過具體政策優化設計,引導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擴大研發投資,保障技術創新的持續開展,在重要領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另一方面,要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核心主體,只有具備一支技術過硬的創新隊伍,才能取得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未來,要從創新人才福利待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環境改善等多方面入手,為創新型人才價值發揮提供平臺。
(作者分別為唐山學院講師;唐山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專業導師制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編號:HB17JY081)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劉明達、顧強:《從供給側改革看先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6年第1期。
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完善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人才培養體系研究》,《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