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為裝備制造業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

核心提示: 裝備制造業需要高校為其培養和輸送大批高質量人才,但高校培養的人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作為人才培養主體的高校,要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特色培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并促進教育資源共享。

【摘要】裝備制造業需要高校為其培養和輸送大批高質量人才,但高校培養的人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作為人才培養主體的高校,要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特色培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并促進教育資源共享。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 高質量人才 高校 【中圖分類號】F420 【文獻標識碼】A

裝備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居于基礎和核心地位。高校作為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需要充分考慮企業的用人需求,力爭實現人才質量和數量的“雙提升”,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從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來看,裝備制造業人才主要包括技術研發策劃、管理、營銷與外語人才四大類,涉及的學科專業較多。總體來看,高校所培養的裝備制造業人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創新和技術改造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知識基礎不牢固,但又缺乏快速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其次,交流能力與合作能力不足,特別是外語交流能力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再次,動手能力不強,實際操作環節不熟練;最后,職業素養和公共意識不足,突出表現為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社會責任心。

高校裝備制造人才培養問題的成因,主要來自于課程結構、教學改革與考核體系這三個方面。從課程結構來看,高校專業課、實踐課與創新創業課程安排都有不合理之處。首先,專業課內容結構不合理,很多課程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缺乏對地方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考慮,同時缺乏對跨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考慮;其次,實踐課程也存在問題,包括實踐環節各部分的關聯性不強,缺乏整體規劃,并且與課外創新對接不足等;再次,創新創業課程存在師資不足、與其他課程內容聯系不緊密等問題。

從教學改革方面來看,改革的激勵不足。教改活動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努力往往難以量化,而且教師現有工作壓力已經很大,導致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或小班研討等有利于啟發創新思維的教學活動開展范圍有限。

從考核依據來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往往更看重數量指標,缺乏對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或定位的考慮。對教師和所在專業的評估主要看教師主持的項目級別、發表論文的刊物級別、論文數量以及學生就業率等。對于高校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的貢獻缺乏評價,沒有能夠建立起用人單位評價和反饋機制。從考核后的獎懲機制來看,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學方面缺乏有力的、對應結果的激勵或懲戒措施。

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特色培養

特色培養指的是依據本地產業的發展特色來培養相應的人才。高校發展需要本地企業的支持,因而對于本地企業的用人需求應該格外重視。高校要特別要重視人才需求量較大或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對人才能力和素質等有哪些要求,不同的人才培養層次需要不同的教育資源、課程體系以及管理制度來作為支撐。為此,要通過一系列保障措施來體現人才培養的層次性,采取多次遴選、提前保研、單設保研名額、選修研究生課程等辦法,有針對性地選拔和培養優秀人才。

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針對目前比較突出的師資力量薄弱和青年教師負擔較重等問題,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實教師隊伍、減輕過重負擔。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引智政策,用更優越的條件吸引優秀教師到本地高校就業。同時,面向全社會征集能夠講解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特別是一些有創新創業經驗的企業家,解決目前教師缺乏和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另一方面,給教師更多的發展機會與空間,爭取與用人單位合作的機會,建立教師到企業掛職的長效保障和激勵機制。促進工科教師強化實踐能力,經管類和外語類教師積累管理及經貿活動等方面的經驗。

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與整合。教育資源共享包括跨學科、跨院校以及區域內外的教育資源的共享。首先,針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可以利用當前“互聯網+”時代的機遇有所作為。借鑒國內外網絡課程、虛擬學習模式的經驗,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并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有利條件。其次,爭取與其他知名高校優勢學科合作,采取跨校課程團隊、聯合課程體系、跨校學分互認以及圖書資料共享等方式,促進高校間線上和線下的教育資源共享。再次,積極舉辦各類交流活動。例如,依托高校重點學科的影響力,開設“名師講壇”等。此外,還可以探索高校科研資源共享路徑,如高校間可以合作建設科研項目信息共享平臺,學生可以依據平臺上教師科研項目的內容與方向,組建團隊并跨校申請子項目,立項者將獲得科研項目主持人的指導,以更好地滿足學生自主創新的需要。

出于對裝備制造業生產的綜合自動化與技術復雜性特質考慮,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將大規模增加,而這類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教育資源的整合。為此,高校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復合型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并建立跨學科協調管理組織、制定管理辦法,通過對教師結構進行優化、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以及開設跨學科課程與項目等途徑,將相關學科知識系統性重組。鼓勵教師實施跨專業教改項目,總結經驗并形成特定的復合人才培養模式。例如,針對裝備制造業對外語類復合人才的需求,高校應該鼓勵跨專業合作,研究外語專業的課程與裝備制造業相關學科的關聯性,通過開設跨專業課程、開展學習項目等途徑,使學生掌握工科、管理及營銷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實用技能,并善于運用專業外語進行表述交流、知識學習、思維轉換或實際操作等。

調整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課程調整要實現常態化。定期進行專業教師課程建設研討,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性,提高專業知識的系統性。根據行業發展動態來增減選修課,如針對科技發展趨勢開設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課程。課程安排方面要突出培養特色,了解企業需要從業者持有哪些資格證書,據此來調整課程體系。在實踐環節的設計中,充分論證各環節的關聯性,實施分段漸進式培養,同時,安排課外自學進階模塊,建設相應的實踐課自主創新平臺,爭取與企業開展合作,根據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訓練項目。促進創新創業課程內容與大學生創新項目及專業課內容結合,通過組建課程團隊或研討組等形式,增強課程內容的前沿性與專業性。

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建議完善各類校企合作網絡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幫助高校各專業尋找相關度高的合作企業并進行匹配度評價等,以降低篩選風險和成本。校企深度合作要注重穩定性和深入性,要有組織保障,如建立校企聯合的“專業人才培養委員會”“人才聯合培養基地”“教師培訓基地”等,爭取更廣泛的合作范圍。特別是高校的管理類專業,因其實踐環節普遍較為薄弱,學校要對它們有更多的扶持和傾斜,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動手鍛煉機會。

完善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專業評價應打破僅以科研項目、論文和就業率為主要指標的思路,高校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也要考核,還要納入用人單位反饋方面的指標;定期開展評估課程,對于貢獻度較低、教學內容陳舊、更新不及時的課程,采取同行評議與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決定整改還是取消;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可采取多維主體方式;在原有學分考核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校內、校外多元多維學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根據課程教學特點制定適合本校的工作量核定辦法,對那些參與新型教學模式探索并付出努力的教師給予更高的報酬,以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作者為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河北省裝備制造業人才供求問題與培養質量提升研究”(項目編號:GH17110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宋余慶、陳權、劉哲、朱軼、潘天紅、劉會霞:《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創新人才國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基于“雙跨”團隊體驗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建構》,《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3期。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
標簽: 高質量   制造業   更多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