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扶貧對于保障農村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現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既定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推進健康扶貧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健康扶貧信息系統、強化監督檢查、形成健康扶貧聯動機制。
【關鍵詞】健康扶貧 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健康扶貧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病致貧標準界定模糊、扶貧對象識別不精確、監督缺位、扶貧聯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健康扶貧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挑戰。對此,各地政府應深刻認識健康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健康扶貧的破題之舉,圍繞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等目標,扎實推動健康扶貧工作任務的落實。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要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健康扶貧屬于是精準扶貧的一個方面。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在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當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已經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最大“攔路虎”。減少因疾病給家庭帶來的難以承受的額外支出,解決好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與教育、住房、就業等其他致貧因素相比,因病致貧具有連續性較強的特點,無法一次性永久消除,可能會長期存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7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約為304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89萬人。有的家庭雖然暫時擺脫了貧困,但因為患病產生的高額醫療費用又重新返回貧困。從整體的致貧原因上看,有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是疾病所致。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貧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脫貧攻堅大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目標。因此,無論是從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還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健康扶貧都應成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方向。
當前健康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
健康扶貧工作的重點應是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以及具體政策的貫徹落實,而從當前我國健康扶貧工作實施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因病致貧標準界定模糊,扶貧對象識別較為困難。健康扶貧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界定因病致貧的標準。目前,我國各地政府對于因病致貧標準的界定還有待完善。因病致貧標準通常以非食品性支出、可支配收入、高額醫療費用為基礎。首先,非食品支出、可支配收入等標準都是動態變化的,這也就導致因病致貧的標準是動態變化的,對不同群體和家庭進行因病致貧的核準難度較高。如果單純采用收入平均值、醫療費用支出平均值等指標進行核準,對于相對貧困的家庭來說是不公平的。此外,在高額醫療費用的界定上,合規醫療費用和非合規醫療費用的區分也不夠明確,這也導致因病致貧的標準界定較為模糊。其次,在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因病致貧的標準是動態變化的,這也就使得健康扶貧對象的識別也應進行相應的動態調整。如果單純按照收入和病種進行識別,是無法做到精確的。扶貧對象識別不精確,不僅會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群眾難以獲得實惠,也會導致國家資源的浪費。
第二,健康扶貧監管機制有待完善。醫療保障的責任主體是政府,而健康扶貧的責任主體則是政府、社會團體、醫療衛生機構等。保障各個主體在合規合法的框架下運行,不僅需要合理的醫療保障制度,還需要完善的監督機制,這就給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健康扶貧的監管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對貧困群眾的監督,二是對政府部門或其他社會組織的監督。比如,一些貧困群眾隱瞞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收入情況,使本人家庭或其他家庭被納為貧困戶。此外,部分黨員干部宗旨觀念淡薄、紀律意識缺失,不能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造成了扶貧資金的浪費,侵害了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
第三,健康扶貧聯動機制尚未形成。健康扶貧需要多個部門、多個制度的聯動。但當前我國健康扶貧相關制度還存在分割運行的情況,各種醫療保障制度沒有形成聯動機制,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援等分別從屬于不同的政策范疇,其針對的群體對象也有所不同。同一個健康扶貧對象可能適用于多個扶貧制度,導致扶貧工作效率低下。同時,不同部門之間存在著合作溝通不暢等問題,衛生計生部門、民政部門、扶貧部門、醫療機構以及個人等各自為政,沒有有機銜接起來。此外,專業人才匱乏、人力資源緊缺等問題,也制約著健康扶貧工作的開展。因此,如何讓各部門之間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實現利益和制度的互補,是健康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
強化健康扶貧工作的方法
第一,構建健康扶貧信息系統。健康扶貧工作的實施,必須要做到精準識別、分類救治。因此,各地應建立和完善健康扶貧信息系統。首先,政府應推動健康扶貧數據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上下聯通。同時,應對相關部門以及機構的數據進行整合,實現數據共享。比如,在全國范圍內構建健康扶貧動態信息管理系統,鏈接醫保、醫療救治等相關數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總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的特點,建立健康扶貧動態標準。其次,借助“互聯網+”,對健康扶貧相關數據進行完善。收集貧困人員的各類醫療數據以及費用支出等,能夠實現健康扶貧的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精準到病。同時,“互聯網+”能夠提升各機構的服務能力。比如,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夠提高醫療部門以及社會團體的服務水平。
第二,強化監督檢查,跟蹤問題落實。針對基層出現的監督缺失問題,首先,應在頂層設計上進行完善。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明確監督工作的重點、難點,采取適應性、可行性較強的監督辦法,在強化剛性約束的基礎上形成對照政策抓落實、對照問題抓整改的工作格局。其次,應形成對政府、醫療機構、企業、個人等健康扶貧責任主體的多重監督機制。在監督中發現的問題要現場反饋,及時對相關責任單位進行問責處理,督促監督機制的完善。再次,應強化紀律教育。既要通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行正面引導,又要結合監督檢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面教育,不斷強化基層領導干部的紀律意識。最后,應強化執紀問責,建立完善的監督回訪機制。要不定期地進行回訪工作,根據健康扶貧標準的動態變化及時進行評價體系的動態更新,確保健康扶貧的效果。
第三,形成健康扶貧聯動機制。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健康扶貧信息的“一站式”整合。首先,要在共享互聯的基礎上,保證數據的質量,讓數據更加精確、準確。要推動各醫療機構醫療費用的“一站式”結算,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同時,應減少補助申請、醫療費用減免等的政策流程,實現各部門結算環節的統一管理。其次,健康扶貧各責任主體應達成制度和政策的統一,減少重復制度,形成有機整體,發揮系統化優勢。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應做好扶貧資金撥付,落實監督工作;扶貧部門應以健康扶貧信息系統為依托,落實貧困人口的建檔立卡和信息核實工作;人社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完善和補充基本醫療保險以及大病醫療保險;應通過各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以及信息共享,形成健康扶貧的聯動機制。最后,地方政府應著力培養醫療衛生專業人才,解決基層人才匱乏的問題。
總之,健康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環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我們必須狠抓健康扶貧工作不放松,努力改善民生,提高群眾幸福感,推動健康扶貧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作者為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迎春、龍方:《從反貧困現狀透視健康扶貧研究的作用與功能》,《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②王培安:《全面實施健康扶貧工程》,《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第4期。
③方鵬騫、蘇敏:《論我國健康扶貧的關鍵問題與體系構建》,《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7年第10期。
責編/孫渴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