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知識焦慮如何轉化為學習動力

核心提示: 知識焦慮現象并非為信息社會所獨有,只要人類依然存在反思的煩惱和動力,焦慮就難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共享。在現代社會,知識焦慮很常見,但狀況各有不同。對此,我們要深刻洞察信息化對于成長的新要求,還原出知識焦慮對于數字化生存和發展的積極意義,充分利用焦慮體驗提高知識利用率,把焦慮變為動力。

【摘要】知識焦慮現象并非為信息社會所獨有,只要人類依然存在反思的煩惱和動力,焦慮就難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共享。在現代社會,知識焦慮很常見,但狀況各有不同。對此,我們要深刻洞察信息化對于成長的新要求,還原出知識焦慮對于數字化生存和發展的積極意義,充分利用焦慮體驗提高知識利用率,把焦慮變為動力。

【關鍵詞】知識焦慮 信息化 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踏著信息化快節奏的人們,不知不覺產生了焦慮。

焦慮是由于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包括著急、憂愁、緊張、恐慌、惴惴不安等心理。求知欲使人們渴望把更多外在信息轉變成屬于自我的知識,但無所忌憚地投入也會牽引出焦慮。網絡環境中的知識焦慮,與人們處理大量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信息有關,但又不完全如此。因為事過境遷之后,焦慮并不能夠完全消除,反而會給人們留下不自信或自我否定的陰影——知識“落伍者”之感終日糾纏,使人們總是難以獲得快樂與滿足。

人們都喜歡知識而討厭焦慮。因為在知識焦慮的驅趕之下,生活似乎變得不可控了,而自我也變得越來越不自由。但不管對此怎么反感,當人們一次又一次投入網絡沖浪,占用吃飯、睡覺、學習、工作的所有時間,深陷于社交、互動、發布、分享的快樂而不能自拔的時候,還是會痛苦地感到,知識焦慮仿佛沼澤一樣一點點綁縛了雙腿——越上網越無知、越上網越依賴。

只要人類依然存在反思的煩惱和動力,焦慮就難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共享

付費知識領域有一句廣告語——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直白地表達了知識焦慮的狀態。因為“擔心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因為“辨別不了自己真正需要的”,因為“未來充滿了變數”等原因,人們把自己淹沒于信息的海洋,知識焦慮因此成為一種普遍性特征。

對于人類來講,知識焦慮現象并非為信息社會所獨有。上世紀70年代,捷克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在他的嘔心之作《過于喧囂的孤獨》中,以主人公漢嘉內心獨白的形式,悲傷而鮮活地表達了工業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文化碾壓以及給思想者制造的知識焦慮,從中我們可以感知到,當大工業時代來臨,真正的文化藝術不被肯定和認可,流水線上的工業效率卻成了唯一的標準。當自然所賦予的人類創造者淪為機械麻木而冷酷的奴仆,“人為本體”錯位,人的價值斷裂,知識與文化的熱愛之心便感到了“過于喧囂、過于進步、過于單調”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孤獨。正如匈牙利哲學家格奧爾格·盧卡奇(Georg Lukacs)所說:工業化強制下的“這種勞動是異己的,不是主體精神力量的實現,而是主體的對立面,是壓迫性的,人被自己的勞動‘物化’”。①現代、理性、無情的工業社會貌似充滿效率,實際上卻成為經典書籍和傳統藝術文化的“精神殺手”,這成了現代性的最大反諷。

只要人類依然存在反思的煩惱和動力,焦慮就難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共享,但知識焦慮的內涵會有所不同。在中國古代,受社會結構的制約,中央與地方、鄉村與城市、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信息知識交流封閉狀態明顯,精英賦予是其主要模式。自秦漢以降的封建時代,信息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士大夫官僚階層手中,勞動者獲取信息的方式則是離散型的,具有偶然性。權力壟斷、資源匱乏、交通不便、人際疏遠等因素都會成為誘發知識焦慮的主要原因。近現代社會,印刷術、大眾媒體拓展了人們的學習視野,信息知識交流在日漸活躍、便捷、順暢的同時,又促生了新的資源、機會和接近性不平衡的焦慮。相比之下,開放自由、信息豐富的互聯網所引發的知識焦慮,則傾向于一個更高的層次:面對每日不可勝數的信息與新知、面對大數據的量級增速及無限增長,愛學習的我們,該如何保持心態平和,并與知識更好地相處?

在現代社會,知識焦慮很常見,但狀況各有不同

有一種焦慮叫做:害怕自己落后于人。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同時增長,人們可能會忽然感到,在信息時代,年輕人是知識“富有者”,年長者反而多成了知識“匱乏者”。這可以被理解為三重“數字鴻溝”的顯在化焦慮:技術接入鴻溝、媒介使用鴻溝和知識獲享鴻溝。三者分別對應了學習機會、學習方式與學習內容的代際差距。

有一種焦慮叫做:時間都去哪了?正如一名知乎網友所說,“總在知識碎片的包圍中使勁跑,毫無方向,跑得疲憊不堪、筋疲力盡,卻沒有多少長進”。這種焦慮是由于混淆了信息和知識的差異。美國學者申農(Shannon)在“信息論”中將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而對于知識,英國學者布魯克斯(B.C.Brooks)的解釋是:“由概念之間的關系連接起來的概念結構。”對于個體而言,信息不一定都具有獲取的價值,而知識則更直接地被運用于主體對客觀世界的把握。但知識有真偽、有歸類、有體系,需要我們進行智慧的整理。

有一種焦慮叫做:知識多得學不過來了,它面對的難題是“永遠學不完”。中國心理熱線網站接待過一位網絡設備系統集成工程師,在名牌大學“學業有成”之后,不斷涌現的“新知識”又使他陷入“無知”的痛苦之中,促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考證狂”。只有在拿到資格證書的那一刻,他才感覺良好。

有一種焦慮叫做:牛人開不起“雜貨鋪”。趨于“萬物互聯”的時代,“打破專業界限無所不知”是“牛人”們引以為傲的資本,但就算是一肚子“雜貨”,“牛人”依然擺脫不了知識焦慮。一位優秀的英文教師因體質弱而上網求醫,久而久之自己也學成了“網絡醫生”,但私底下她卻總愛將不同的疾病和自己“對號入座”,就像患上了“強迫癥”。

有一種焦慮叫做:才華配不上夢想。“成名要趁早”的功利性急切,伴隨著擺脫“階層固化”的熱切愿望,催生了一些青年人的知識焦慮。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中,一位從事金融風險管理工作的青年認為,她的“嚴重知識焦慮”就產生于“總是害怕落于人后”的心理,擔心無法跟進國內外最新的專業實踐,提升和發展空間小。

有一種焦慮叫做:來自不確定性的煩惱。比如正在興起的機器人寫作、采訪、分發,直接導致了一種職業恐慌:“新聞人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美國麥肯錫報告冰冷地顯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全球800多種職業所涵蓋的2000多項工作內容,有50%可以通過機器實現自動化。這預示著包括新聞、翻譯、醫療、財會等許多行業的生態或將被改變,大批在崗職員可能面臨失業的威脅。

這意味著什么?費孝通先生認為,面臨快速的環境變遷或社會轉型,人們會產生“更為迫切的心態秩序的危機”②。筆者認為,知識焦慮或許就是這種危機的最直觀顯露:既有的信息知識獲取秩序受到新媒體挑戰,新秩序又遠未建立,信息自由狀況遠超人們的預見與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間的個人或群體變得無所適從。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通過深入研究發現,種種產生于適應新形勢的“現實性焦慮”③,雖是人類對某種外部危險本能的知覺反應,但人們也能夠進行積極戰斗或逃避危險。這一成果讓我們感到,一方面,面對網絡信息泛化、知識爆棚這樣一些無法預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識焦慮固然是一種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變遷也為變化提供了可能,焦慮對個體生存未必都是消極的,它也會激發一些有益的自我保護行為。

充分利用焦慮體驗提高知識利用率,把焦慮變為動力

作為一種科技進化的產物,網絡社會的知識焦慮絕不代表必然的被動回避,相反,它很可能會帶動社會整體認知的提升。不論是選擇或提升,都是具有進化意義的人類適應性行為。發現問題、消除危險,首要的是撥開附著于其上的過度功利性訴求和個體永無窮盡的攀比心態,靠近知識焦慮的最初體驗,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對于成長的新要求,還原出知識焦慮對于數字化生存和發展的積極意義。

既然如此,面對“知識焦慮”,我們就不必緊張。松一口氣,靜下心來,積極調動注意力,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上來,專注于更大效度地實現資源能量的最優部署,充分利用焦慮體驗提高知識利用率,把焦慮變為動力。

知識焦慮亦可激發我們對精確知識的興趣,進一步培養我們如劍如炬般的銳利眼光。當信息如潮水一般襲來,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價值,就需要我們不斷調動過往經驗,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理性認識和科學方法審慎地展開分析,從而將發掘、判斷、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強大的自己。

眾目睽睽,缺陷無匿。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識焦慮,也有助于激活我們資源開放共享、協同學習的團隊活力。目前,維基百科、知乎問答、百度云盤等花樣疊出的動態共享數據庫,正在日益推進人工智能與智力的匹配,正趨向完善地服務于我們的知識訴求和個性化需求。以點對點對話、知識轉述、視聽文學等為樣態的知識付費,也有待于打破狹隘的市場交易思維局限,真正解決碎片化知識積累和效益等問題,提高知識擁有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分享速率,加快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開放性轉化,實現人類知識生產與使用的深度創新。

讓新的夢想照進現實,知識焦慮的存在使我們更有耐心發現學習的本質,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創造更廣闊的學習場景,探索建立起不斷學習的長效機制,從而更有信心將學習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富有效率地創造生活,實現個體在社會進程中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加速抵達人類文明的理想國。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導)

【注釋】

①馮憲光:《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14頁。

②費孝通:《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費孝通文集》 (第十二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16頁。

③[奧]弗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55—70頁。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
標簽: 動力   知識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