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新時代農村新風尚,公眾有哪些期待

樣本構成:

·從年齡分布看,80后占34.74%,90后占35.16%,00后占18.16%,其他年齡段占11.94%。從性別看,男性占63.98%。

·從戶籍情況看,有78.52%的受訪者為農業戶口,其中,生活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農村的分別為36.35%、37.91%、15.79%和9.95%。有86.02%的受訪者在15歲之前有長期農村生活經歷。

·從受訪者目前的常住地來看,生活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地級市的受訪者分別占20.93%、33.43%和20.26%,生活在縣級市和鄉鎮村的受訪者分別占14.73%和10.65%。

·從城市生活時間看,生活1-3年(28.77%)和3-5年(26.09%)的受訪者最多,其次為生活5-10年(15.15%)和10年以上(18.75%),生活不足1年的最少(11.24%)。

調查時間:2019年1月18日—21日。

調查方式:通過人民智庫微信公眾號、《國家治理》周刊微信公眾號“理事長”推送電子問卷。

樣本回收: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3584份。

主要發現:

·公眾普遍明顯感受到農民出現新面貌。道德素養、法律意識和創新創業三方面的提升是農業人口感受最突出的三個變化。城鎮人口感受最突出的兩個變化是專業技術的提升和就業收入的拓展。

·近半數受訪者認為村干部的風貌變化明顯,超六成的受訪者認為農村的黨風、政風為之一新。

·66.5%的農業戶籍受訪者認為“農民增強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經過一年的時間,農村出現的新風尚越來越多。鄉賢文化煥發新活力,村規民約引領道德新風尚。

·對于農村建設的期待中,公眾最期待解決脫貧攻堅“三保障”問題。

·生育及就業問題是公眾最期待提升的新風尚。農村青年群體期待摘掉“催生”緊箍咒,低學歷群體期待獲得職業技能培訓。

2018年,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新成績,糧食再獲好收成,鄉村振興開局良好。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三農”工作對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需要深刻認識到精神文明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印發通知,部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通知強調,要圍繞著力培育新型農民、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補齊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的“精神短板”,切實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讓農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煥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近年來,各地在推進移風易俗、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好做法、新風尚不斷涌現。為了解公眾眼中農村出現了哪些新風尚,發掘公眾對農村新風尚轉變的新期待,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參考意見,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于近期對我國公眾展開了關于“新時代農村新風尚,您有哪些期待”大型調查。現將主要結果呈現如下:

農民出現哪些新面貌:道德素養、法律意識和創新創業三方面的提升是農業人口對農民感受最突出的三個變化;城鎮人口對農民感受最突出的兩個變化是其專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就業收入渠道的拓展;超六成受訪者認為農民的“三感”增強了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做好“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努力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作。調查顯示,超七成的受訪者對于農民出現的新風貌感到“非常明顯”或“比較明顯”。

我們分析了不同戶籍受訪者對于這一問題的感受。對于農業戶籍受訪者而言,75.09%的人認為農民“弘揚榮辱觀,道德素質提高了”,74.66%的人認為農民“遵紀守法,法律意識提升了”(見圖1)。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梳理了2018年以來我國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取得的亮點,提出農村發揮基層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結合作用,讓農民管好自己的事情,同時強化組織建設,包括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把農村的事情辦好。調查進一步顯示,65.90%的受訪者認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鄉村治理更加有效”。

1

同時,農村受眾感到自己“專心經營,創新創業增多了”(73.02%)。2019年,全面脫貧迎來攻堅戰。“互聯網+”模式的迅速發展,使貧困地區搭上了電子商務的快車。從“輸血”到“造血”,電商扶貧為全面脫貧提供了解題良方。現在,手機成了中國農民的“新農具”,網絡直播成了“新農活”。調查進一步顯示,64.37%的受訪者認為“農民解放了思想,促進了農業農村產業興旺發展”。

與此同時,城鎮受訪者對農民群體變化最明顯的兩個感受是“拓展就業,收入渠道拓寬了”(74.55%),“培訓技能,專業技術水平增強了”(74.42%)。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搭乘互聯網技術的紅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更多的城里人購買到了農產品和農民的專業化服務。“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2019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在官網上公布了2018年度居民收入情況。其中,2018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本次調查顯示,66.27%的農業戶籍受訪者認為“學會了致富技能和本領,農民生活更加寬裕了”。

此外,“破除陋習,生活方式健康了”(72.55%)、“相信科學,迷信思想破除了”(72.01%)和“學習文化,思想水平提高了”(71.07%)也有超過七成受訪者感受明顯。調查顯示,65.82%的受訪者認為“腐朽落后文化受到抵制,農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得到加強”,66.15%的受訪者認為“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豐富了,凝聚了農民的精氣神”。

近些年來,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道路、通迅得到了極大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富裕,精神飽滿,生活質量提高了,生存環境變好了,農村群眾整體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這些變化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更體現在思想觀念上。從閉關自守到爭相開放,從排斥新鮮事物到不斷接受,從惰性自滿到渴望學習,從“等靠要拿”到自力更生,正是農民思想上的解放,使得農村產業更加興旺,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活動更加富足。調查顯示,66.5%的農業戶籍受訪者認為“農民增強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誰的變化最大:“村干部”是變化最明顯的群體之一,超六成的受訪者認為農村的黨風、政風為之一新

我們進一步調查了公眾認為哪類農民群體變化最明顯。調查顯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51.59%)、“留村中青年”(49.58%)和“村干部”(49.39%)是公眾感受變化最明顯的群體(見圖2)。

2

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已經成為數量最龐大的農村群體之一。2019年年初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農民工總量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0.6%。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現在,隨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外資企業和國內沿海企業更多到中西部投資,中西部交通和基礎設施改善、區域發展戰略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很多就地就近進入了二三產業,這也是一個趨勢。與此同時,公眾感到留村中青年(49.58%)和農村婦女(41.91%)的面貌都開始發生明顯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49.39%的受訪者表示“村干部”變化明顯。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堅持黨管農村工作、重視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近20年來,農村經濟社會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在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農村基層延伸上取得重大進展,積累了重要經驗。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黨的建設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本次調查顯示,66.07%的受訪者認為“農村的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鄉風更加文明”。

農村出現哪些新風尚:鄉賢文化煥發新活力,村規民約引領道德新風尚

與2018年初的調查進行對比分析顯示,經過一年的時間,公眾對于農村新風尚的感知普遍增強(見圖3)。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對農村出現的新風尚,受訪者認為在農村中推行“鄉賢文化、道德講堂煥發新活力”(52.8%)、“喜事,不比家財比家風”(52.4%)和“村規民約引領道德風尚”(51.5%)這三方面新風尚轉變最為明顯。“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引導監督自律”“比辦法、比業績,學脫貧致富典型”“農家書屋、文化中心得到充分利用”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分別有51.4%、51.4%和49.9%的受訪者表示認同。此外,“ 喪事簡辦、厚養薄葬”(49.6%),“村級網上服務平臺建立健全”(49.5%),“上村民夜校、網絡學校成為習慣”(47.2%)也逐漸成為農村的新風尚。

3

一方面,鄉賢文化對于現今的鄉村治理仍具有獨特的人文道德價值以及經濟社會效益,是倡導文明鄉風的精神力量、傳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標,在化解鄉村社會矛盾中起著“安全閥”的作用;另一方面,為了促進鄉風文明,各地鄉村重視好家風的建設,以家風文明帶動鄉風文明,同時開始重視村規村約的約束作用,村規民約成為規范群體生活、規范村民言行、維護本村的生產社會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準則,各地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積極修訂村規民約。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中,東北(64.09%)和東部(55.15%)的農村,鄉賢文化、道德講堂越來越煥發出新活力;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議會組織越來越多,激發了基層的自治活力;年齡越大的受訪者,越能感受到新村規民約對提高村民道德文化修養,傳播鄉村文明風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貧困地區的發展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調查顯示,對比2018年,“比辦法、比業績,學脫貧致富典型”這一現象的選擇比例增加5.3%,在部分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的省份這一轉變尤為明顯。同時,只有通過文化扶貧,才能有效解放群眾思想,拓寬群眾發展思路,全面清除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增強貧困群眾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的思想意識。這其中,村民夜校、網絡學校、農村書屋等發揮著重要作用。調查發現,在東北部(54.80%)和東部(49.69%)農村,夜校、網校、文化中心越來越常見,農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知識技能,提高自己的生產生活水平;而在中西部地區(50.65%)的農村,農家書屋也逐漸出現。

農村建設有哪些新期待:公眾最期待解決脫貧攻堅“三保障”問題

當問及“對于農村建設,您有哪些新期待”時,調查顯示,“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53.68%)、“基本醫療全覆蓋”(52.40%)和“保障農民住房安全”(51.90%)是公眾最迫切的三個期待(見圖4)。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我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國家確定“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目標是“兩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50.00%的受訪者期待“鞏固擴大脫貧成果”,今后兩年農村脫貧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仍需付出艱辛努力。

4

鄉村振興需要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村金融共贏發展。調查顯示,50.86%的受訪者期待“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包括金融系統在內的各部門都需要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這個重大戰略上,更好地服務“三農”等實體經濟,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精準地向農業農村領域投入。

調查顯示,公眾期待“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50.78%),“拓展農村就業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50.59%)。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在鄉村人才振興方面,一方面培育鄉土人才,在全國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另一方面大力引進外來人才,如大學生、復員軍人、企業家、科技人員、農民工等返鄉下鄉創業,全國已有700多萬人投身農村新產業、發展新業態。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對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至關重要。調查顯示,受訪者期待“村兩委班子增強干事動力”(50.11%),“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48.83%)。專家表示,村黨支部要實現對隸屬本村的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這里面,既包括對人的領導,也包括對事的領導;既包括對組織的領導,也包括對活動的領導。只有真正賦予村黨支部領導權力和領導責任,黨組織對農村各領域的全覆蓋才有實際意義,農村黨支部才不會空轉。

村霸鄉霸等農村黑惡勢力是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毒瘤,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頑疾。調查顯示,公眾期待“整治農村黑惡勢力”(49.69%),“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46.12%)。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8年1月發出《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指出要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此外,50.47%的受訪者期待農村“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提升城鎮化水平需要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改廁、治污水、治理垃圾革命。45.12%的受訪者期待進一步“推進廁所革命”。2018年底,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住建部、生態環境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2020年我國中西部地區衛生廁所普及率要達85%左右。調查顯示,49.44%的受訪者期待“調動糧農生產積極性”。沒有糧農的利益,就沒有糧食安全。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城鎮人口的增加,保障糧食安全與糧農增收致富的矛盾突出。

農村青年最期待什么:生育及就業問題成為受訪者最期待培育新風尚的領域,80、90后期待摘掉“催生”緊箍咒,中低學歷群體更需要職業技能培訓

對于“對于農村新風尚,您有哪些期待”這一問題,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希望不要因為生不生孩子、有沒有生兒子而產生生育壓力(70.73%),也有超過七成受訪者關注職業發展,選擇了“經營網店,希望政府和社會提供互聯網創業技能培訓的機會”(70.42%)。此外,“不比排場,希望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不再盲目物質攀比”“希望不再因為年齡等問題而遭到家人的催婚、逼婚”“拒絕‘等靠要’,希望拼搏奮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拔掉‘精神窮根’”以及“打破‘小農意識’,希望不只關注眼前利益,還得看的更長遠”也獲得69.22%、67.69%、60.38%和44.14%受訪者的認可(見圖5)。

5

通過對比2018年數據發現,生育方面連續兩年成為公眾最期待培育新風尚的領域。其中,80后(73.98%)和90后(71.35%)農民群體最期待“希望不要因為生不生孩子、有沒有生兒子而產生生育壓力”。盡管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但人口學專家在研究中客觀指出,中國早已開啟意愿弱化型、成本約束型的低生育模式,80年代以來形成的以“不婚不育、晚育獨生”為基本特征的新型生育文化對年輕一代生育行為的影響非常深刻(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2018)。因此,隨著農村青年教育水平的提升,結婚年齡和生育年齡相應延遲,面對農村地區仍然存在的催婚、催生甚至催生男孩的現象,80、90后群體更加迫切地希望摘掉“催生”的緊箍咒。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數據顯示,大專及以下學歷群體更希望獲得政府和社會提供的互聯網創業技能培訓的機會。其中,80后群體中擁有高中學歷受訪者對此需求最為迫切(72.07%),而常住于鄉村的受訪者對此項的需求(74.08%)高于常住城鎮的受訪者(69.45%)。

此外,有超過四成的在外工作十年以上的受訪者期待農民能夠“打破‘小農意識’,希望不只關注眼前利益,還得看的更長遠”(44.8%), 這比在外工作1-10年的受訪者高出了十個百分點。受訪者對“拒絕‘等靠要’,希望拼搏奮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拔掉‘精神窮根’”這一方面的期待呈現出隨著在外年份的增加,比例逐漸增高的特點。

如何進一步培育農村新風尚: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建設農村新風尚的重要途徑

鄉風文明是培育農村新風尚的基本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調查顯示,有68.78%的受訪者認為“推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縱深發展,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新風尚等活動”最為重要,還有61.94%的受訪者認為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強網上精神文明建設”(見圖6)。在農村開展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改變生活環境、轉變社會風氣、打造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也是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并將創建活動從始至終貫穿于農村群眾的自覺實踐之中,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縱深發展。

6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是培育農村新風尚的關鍵所在。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綜合性戰略,需要從農業產業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社會發展等方面協同推進,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新時代黨領導鄉村工作的水平。調查顯示,有66.69%的受訪者認為應“強化黨委的領導作用,加強農村黨支部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為此,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需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需要在各項工作的開展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中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農村新風尚的自覺形成提供良好土壤。

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加強農村人才建設是培育農村新風尚的重要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而要在農村培育社會新風尚,同樣離不開人才的引領作用。調查顯示,有65.76%的受訪者認為當前需要“提升村民科學文化素質,豐富村民文化生活”,53.91%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加強農村基層工作隊伍建設,注重發揮鄉鎮黨委宣傳委員、大學生村官、新鄉賢等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這既符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等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政策要求。也是破解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但農村的教育仍然很落后,文化生活、文化產品相當貧乏,農民素質仍有待提高這一現實問題的現實需要;同時也能成為推動農村地區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推進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抓手。

【執筆:人民智庫高級研究員 石晶  人民智庫研究員 郭堯】

責編:趙博藝 / 楊 陽

責任編輯:賀勝蘭
標簽: 風尚   新時代   公眾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