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環保 > 正文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

趙建軍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核心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重要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存在和發展的環境與物質基礎。生態與文明興衰的歷史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上的眾多文明古國都發源于生態良好的地區,卻隨著生態惡化的加劇而導致文明衰落,這絕不是偶然,恩格斯就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自然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前提與基礎,沒有生態自然的寶貴財富,一切社會生產活動根本無法開展,其他一切人類財富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不僅是對文明發展歷史規律的深刻總結,更彰顯了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遠把握。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本,以經濟、社會、人口和自然協調發展為準繩,以資源的循環和再生利用為手段,所倡導的是以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發展模式,以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們的經濟活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文明發展同自然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克服了工業文明的弊端,是未來人類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通過實踐構成了自然—人—社會的有機整體;人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造成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強調,“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還對“兩山論”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為走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以綠水青山為代價盲目換取金山銀山的行為是竭澤而漁式的不可持續發展,終將傷害人類自身。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既矛盾又統一的概念,可以通過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合理轉化。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就是對如何把握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維持自然生態良好平衡的理性考量,為新時代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寶貴理論財富。我們要以此為遵循,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把增進人民福祉、滿足人民切身利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渴望日益迫切,希望呼吸的空氣能更新鮮一點,流淌的河水能更清澈一點,城市的綠地能更多一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生態問題。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規劃、統籌布局、具體行動、制度設計等方面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環境治理與改善中滿足民眾的生態訴求,使民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幸福感、滿足感、歸屬感進一步加強,切實踐行著“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莊嚴承諾。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

2017年7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在“山水林田湖”的基礎上,將“草”納入其中,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的共同體,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強調了各生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生命共同體不僅局限于山水林田湖草本身,更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所指代的更廣泛的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環境構成唇齒相依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落實,切實把能源資源保障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綜合運用經濟、技術和行政等多種手段,對自然環境進行預防、保護、治理和修復,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進行綜合保護與修復,不斷增強生命共同體的協同力和活力。還要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組成了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共生共榮關系。

5、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行了專門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完善健全環境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要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推動生態法治意識深入人心,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保證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6、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當前,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使得全人類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任何地區的生態問題都值得全球重視,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能力獨自應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因此,加強環境治理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人類面對未來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問題,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在本國發展的同時要兼顧他國的利益,共同維護打造人類共同棲居的美好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解決國內環境問題的同時,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積極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為解決世界性的生態危機提供了中國智慧,貢獻了中國力量,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把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為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