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電子商務意義重大,但當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及時推進電子商務轉型刻不容緩。面對電子商務發展失衡、傳統業務模式固化等問題,國內電子商務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保障,依靠頂層設計、分類指導、模式創新助推電子商務轉型。
【關鍵詞】電子商務 政策保障 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電子商務是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商業模式與經濟形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商運營發展模式不斷創新與變革,但是我國一些電商的傳統業務模式局限性與發展弊端也不斷顯露。如此形勢下,積極探索電商轉型迫在眉睫。
電商轉型是優化競爭的動力引擎,是商務協同的技術集成
電子商務轉型,是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商務交易效率,促進企業運營模式創新,繼而引發組織變革,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過程。電商轉型是戰略層面的組織變革。電子商務轉型會在產業層面、行業領域及各大企業間掀起創新熱潮,不僅能夠引發組織架構、成本結構、利益分配體系等重要模塊的調整與耦合,還可助推經營理念、戰略模式、組織文化、管理流程的顛覆性革新,借電商業務拉動組織變革,再以組織變革助力電商發展,從而有層次、有重點地推進電子商務發展。
電商轉型是優化競爭的動力引擎。電商轉型顛覆了傳統思維與渠道,在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動態調整IT系統、運營模式、服務體系、人力資源配置與利潤分配,實現企業從產品開發、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的整合協作,促進商務模式與品牌運營的創新,便于企業節約成本、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繼而贏得持續競爭力。
電商轉型是商務協同的技術集成。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第三方提供商的助力,電子商務逐步朝著集群化方向發展,并催生了基于產業集群與商務協同的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在政府引導下,集群內整合各方力量與技術,實現了平臺內各成員間產品、技術、客戶、生產等ERP系統綜合信息的共享。這不僅強化了橫向經濟合作,還實現了縱向供應鏈的分工協作,宏觀層面上促進了戰略、資源與創新協同,微觀層面上推動了研發、制造、銷售與物流協同。
目前電子商務面臨發展失衡、傳統業務模式亟待革新的嚴峻問題
電商發展失衡趨向顯著。電子商務通過技術創新與供需結構調整可助力產業升級,若區域間、產業間、行業間電商發展較為均衡,則可充分發揮其“普惠性”優勢,對于縮小貧富差距、助推產業與行業協調發展極具價值,但是,當前國內電商發展卻較為失衡。一方面,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科學技術差距、電商起步差異等都會導致西部與東部、農村與城市等區域間電商發展、電商應用、電商服務水平產生巨大差距。另一方面,產業間發展不同步。電商在三次產業間的融合與發展呈現“冷熱不均”的局面,如在以金融業、零售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中發展迅速、客戶粘度大,而在傳統制造業、農業領域的發展則較為緩慢。
傳統業務模式亟待革新。其一,重“功能”輕“結構”。為了對目標消費群體形成有效吸引,電商應用多集中于交付層,而較少注重數據傳遞與分析處理功能的發掘。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與傳統購物模式的融合,但這種模式僅僅促進了傳統商務功能的發展,并未引發整體結構的顛覆性革新,無法應對網絡經濟中日趨膨脹的數據量,也難以應對產業鏈運營、創新與發展的需求。其二,重“競爭”輕“合作”。在電商業務創新中,各行業與企業聚焦于打勝競爭戰,而不注重抱團發展,“各自為戰”情況嚴重,“集聚效應”難以形成。其三,重“渠道”輕“內容”。電子商務的本質,是互聯網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有機融合,互聯網技術引發了信息流的變革,并重構了商業之間的聯系渠道。從這一層面而言,互聯網技術提供了全新的傳播渠道,而電子商務則作為內容元素在其基礎之上不斷發展。經歷了由web1.0 到web3.0 的發展,網絡媒介已演化為一種生態,渠道趨于泛化,電子商務逐步由傳統的“拼渠道”邁入了“拼內容”的時代。但多數企業尚未認清形勢,仍試圖壟斷渠道,而忽視了優質內容可能創造的巨大價值,這導致電商應用與發展事倍功半。
實現電子商務轉型升級離不開政府政策保障
針對電商發展失衡問題,各地政府部門要注重頂層設計,加強區域電商發展戰略謀劃。構建“評估—統籌規劃—推進—再評估”的戰略推進體系。秉持先易后難、先基礎后具體的原則,有步驟、有層次地推進區域電商發展;鼓勵并推進企業電子商務轉型。可利用稅收這一宏觀調控的有力抓手,鼓勵企業參與“觸網”行動,積極發展以B2B、B2C、O2O為主的新型電商營銷模式,促進企業管理效率與競爭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合作計劃完備、創新應用性強的合作模式,綜合考量區位特征、創新要素基礎、產業結構等具體情況,推進電子商務的縱深發展。
政府應針對不同的電商行業進行分類指導。對于農業領域的電商發展,需要強基礎、育人才。基礎設施落后、優質人才缺乏是制約電商在農業領域縱深發展的根本問題。因此,基層政府既要以社區店、體驗店、連鎖店與物流倉配體系建設為支撐,推進品牌、渠道、平臺、門店、物流綜合協調,又要本著服務發展、以用為本、整體開發的原則,構建農業人才培育基金,借農業技術推廣項目、農業高校骨干培訓、生產基地實地培訓等,積極培育“新農人”。對于制造業領域的電商發展,需要重創新、助升級。針對制造業的“內功”不足,相關部門要著力引導電商核心要素發展,加快促進信息化建設,建立電商開放共享平臺,構建企業征信數據庫、行業信息數據庫等基礎資源平臺,為傳統制造業打通上下游協作通道,同時借助電商延伸業務鏈、推進服務外包、發展專業制造服務商,助推制造業全新服務業態成型。對于服務業領域的電商發展,需要嚴規范、促耦合。雖然目前電商在服務行業發展已趨向成熟,但仍存在企業違法成本低、電商交易糾紛多等問題。因此,國家要加快推進立法進程,形成權責明晰的約束體系;設立行業監管部門,定期評估、考察服務業電商發展狀況;加速推進區域間、行業間、企業間對話合作機制,以經驗共享助推電商與實業深度耦合。
政府政策還可助力電商模式創新。其一,以科技助力結構創新。技術應用不能僅局限于掃碼識別等“弱應用”層面,而要深度發掘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打通虛擬與實體商業數據平臺,通過軟件、硬件、渠道、品牌等,實現產品制造、供應、營銷、售后的無人化、智能化、信用化,重構電商業態,打造閉環生態圈。其二,發展電商產業集群。電商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關聯企業優勢互補,這既能發揮專業分工效率,又可實現人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共享,匯聚競爭合力。因此,地方政府要面向區域特色,從當地電商支柱產業做起,依托現有平臺延伸產業鏈,完善資源共享平臺與配套服務,與實體企業無縫對接,使之利用電商平臺開展B2B、B2C、O2O活動,享受平臺帶來的收益。其三,開拓“內容電商”新藍海。“內容電商”是以專業內容為推廣手段,為潛在消費群體推薦所需產品及服務的電商活動。發展“內容電商”,一方面,要進行內容生態布局,構建“在線消費類媒體平臺”,將產品信息嵌入推廣文案,形成從內容生產到內容傳播,再到內容消費的生態體系;另一方面,要求電商與自媒體合作,控制流量走向,以優質內容激活潛在消費群體,依托內容將產品重組,節約消費者挑選成本,實現轉化率提升。
(作者為玉林師范學院教務處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章靜敏:《網絡經濟環境下電子商務發展新方向芻議》,《商業經濟研究》,2018年第20期。
②周丹、楊曉玉:《發展電子商務需補齊哪些“短板”》,《人民論壇》,2017年第12期。
責編/賈娜 周小梨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