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熱烈進行中,聽取審議國務院落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議等情況的專項報告。
在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舉國關注,舉世矚目。
常委會組成人員普遍認為,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同時,這場戰役仍面臨多重挑戰,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現反復,要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全力攻堅。
為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全面小康,為了子孫后代的藍天碧水凈土,污染防治攻堅戰鼙鼓動地,鏖戰正酣。
這是令人糾結的選擇題:生態家底薄,工業化任務重,在發展和污染的左沖右突中,我們背負的環境枷鎖日益沉重
6個多月前的一天,山西省臨汾市市長劉予強又一次坐在生態環境部的約談席上。
一年中,臨汾市6個國控空氣自動監測站被近百次人為干擾,導致53次監測數據嚴重失真。時任市環保局局長張文清鋃鐺入獄。
因為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惡化,兩年前,劉予強已被約談過一次。
臨汾曾臟成什么樣?
PM2.5多次爆表!二氧化硫多次爆表!空氣質量長期徘徊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的后幾位,臨汾人頭上常年頂著一個“灰鍋蓋”。
20多年前,臨汾人還以家鄉是“黃土高原花果城”而自豪。但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工業經濟近9成是煤、焦、冶、電,從原材料到能源、產業都圍著一個“煤”字。
臨汾之困,是汾渭平原之困,也深刻折射著中國生態環境之困。
2013年新年剛過,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空氣質量數據紛紛爆表。
那一周,從京津冀到長三角,霧霾盤踞在上百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上空。
那一月,4次霧霾輪番來襲。航班大面積延誤,高速公路封閉,中小學校停課,工廠限產停產,口罩和空氣凈化器脫銷。
那一年,中國東部平均霧霾天數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陷入“十面霾伏”。
心肺之患,病在天上,根在地上。
只有回到歷史深處,才能體會積貧積弱的中國,工業化的夢想是何等迫切。
一個個資源型城市,一片片重工業聚集區,高聳入云的煙囪,直上青天的濃煙……
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更是我們曾經的自豪。
只用了半個多世紀,中國就走過發達國家兩三百年的工業化歷程。然而,在歷史性的發展跨越中,環境問題也集中爆發。
聚焦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會發現,中國經濟“第一陣營”里的這三個版塊,也曾是污染最集中的三個區域——
只占國土總面積的8%,卻消耗了全國42%的煤、52%的汽柴油,生產了全國55%的鋼鐵、40%的水泥,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區5倍多。
伴隨企業壯大、城市擴張的,是一條條黑水溝、一汪汪臭湖水。
2007年夏,太湖爆發水危機。大量污水排放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藍藻水華濃得化不開。無錫等地湖水惡臭、水廠關停、市民瘋搶礦泉水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
豈止太湖?
沿江南水鄉溯長江而上,洞庭濕地、江漢平原、三峽庫區、巴山蜀水,所經之處,生態系統千瘡百孔——
近30%的重要湖庫富營養化;
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國43%、37%、43%;
干線港口危險化學品超過250種。
“我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2018年4月,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痛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