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以人民為中心促進教育公平

核心提示: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則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一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發展歷代領導集體智慧結晶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公平觀,既關注普及意義的教育公平,也強調高質量的教育公平,旨在最終達到受教育者人人成才的教育公平目的。

【摘要】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則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一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發展歷代領導集體智慧結晶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公平觀,既關注普及意義的教育公平,也強調高質量的教育公平,旨在最終達到受教育者人人成才的教育公平目的。

【關鍵詞】教育公平  民生  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堅持不懈,歷代領導集體均為實現教育公平做著持續不斷的努力。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往開來,立足國情、黨情和民情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公平觀。

教育是民生之首:自始至終的人民情懷

教育是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關系最為密切的事業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具有關心民眾的愛民情懷,他關注民生、情系民意、愛護人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可以深切感受到,其言語之間無不飽含對人民深厚的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回顧習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時期的講話,我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心里始終惦記著人民,講話始終貼近人民,為了人民而奮斗。

切實維護人民最根本的利益。黨和國家高度關注民生問題,努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其中,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則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根本利益問題。我國人民素來有重視子女教育的傳統,為培養下一代不遺余力。如今,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可謂達到空前的高度,教育公平問題成為一個足以牽動全社會神經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期執政生涯中“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他始終堅持“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執政理念,扎扎實實處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要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教育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涵蓋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多個領域,這些講話精神蘊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治理理念。

高度重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關心和重視教育工作,而且不斷強化教育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價值和意義的重要論述,既有深刻的教育哲學思想,又蘊含鮮明的時代特征,站在新的時代立場,重新審視現實教育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系列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觀點中突出強調了教育公平問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可見,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洞察我國教育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并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上新的高度。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回顧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歷程,最初致力于保障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權利。事實上,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保障億萬人民接受教育的權利絕非易事,黨和國家從未間斷過為之努力。如今,我國不僅早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在“大國辦教育”的艱辛探索中解決了廣大人民“有學上”的問題,而且迫切需要滿足廣大人民“上好學”的愿望,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必然經過漫長的過渡階段,而使“學好上”是其必經過程。其中,是否促進教育公平及提高教育質量是“學好上”與否的兩大重要判斷標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不僅為教育工作明確了目標,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在教育邁向普及化的社會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教育公平理念有了新的內涵,即教育公平不只是教育機會的供給,而且是“使每一所學校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共享優質教育:民族復興的不懈追求

教育的戰略地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提供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因此,優先發展公平公正的教育,是民族復興和人民安定之根本。開發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人人共享,是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努力完成的基本任務。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青年教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當代青年責無旁貸。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養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命題,昭示著新時代召喚堪當大任的新青年。對青年來說,優質教育資源是其成長成才的助推器,但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全部青年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差別客觀存在的現實中,如何促進教育公平是國家和社會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是十分現實的實踐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用多種形式表達了對青少年的熱切關心和高度重視。“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是從教育的視角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精準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明確指出:“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基于此,從促進教育公平和緩解社會矛盾的維度看,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教育公平。教育強國思想是習近平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可見,我國政府深知只有不斷發展優質教育資源,才能快速提升我國的教育水平,進而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與此同時,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優化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也是緩解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及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有效舉措。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可見,真正的教育強國一定是能夠使每個人都平等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一定是使能夠使每個人通過接受教育改變自身的命運。然而,真正實現優質教育公平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根據教育公平的階段性特征,適時調整教育公平政策的針對性和側重點,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正如習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

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全民參與。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夢想和期盼,正如擺脫貧困需要掃除文盲一樣,實現現代化同樣需要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因此,現代化之路,教育先行。結合我國國情,教育優先現代化迫切要求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均衡配置,即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已超越對人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而向教育質量的提升轉變。當然,教育率先實現現代化不僅限于學校教育,還應包括家長適應現代化要求對子女進行的家庭教育以及勞動者在職培訓在內的終身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可見,勞動教育也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完整、協調的教育系統工程,才能使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真正率先實現現代化。

總而言之,習近平論教育公平的思想是我國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繼承和發展歷代領導集體教育思想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公平的實現指明了方向,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在思想上的根本保證,也是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理論依據。

立德樹人之路:價值自信的必然選擇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結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觀念也由此確立。國家、社會和公民對自身價值觀念的認同即為價值自信,這種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思想基礎和動力源泉。因此,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增強人民的價值自信,提升全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其中,教育公平就是促成價值自信形成的重要基礎。

教育公平培育人民的公正意識。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理念在教育領域的體現。當公平公正作為主流價值在社會得以彰顯的時候,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最顯著的成分而備受關注。教育與人民利益的關系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教育若不公平,則直接催生社會公眾強烈的公平焦慮,因此,追求教育公平,是對教育資源分配的一種價值度量,既能為社會公平打下最堅實的根基,也能培育人民的公平意識和正義感,進而使公正、公平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理,如果教育公平得以實現,青年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便更容易接受和堅守公平、公正的理念,并將其貫徹到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國家建設當中,“平等、公正”的價值自信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

教育公平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公平觀包含兩大內容:一是平等受教育權的實現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教育公平的最高理想。作為社會的細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和諧可持續的基礎,而教育公平是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保障。因此,教育公平對于社會和諧意義重大,促進教育公平就是引導多元價值取向向社會和諧的價值追求發展,也是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順利完成奠定思想基礎。與此同時,教育公平的全面落實,也是為全面自由發展的個人價值與文明和諧發展的社會價值相統一鋪平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只有既重視平等原則也重視差異原則,個體實現全面自由發展的愿望才能從多樣性的教育中獲得足夠的成長空間。

教育公平保障階層的合理流動。促進社會流動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發揮著促進社會階層自由流動的功能,弱勢群體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改變自身的狀況:一是向上層社會流動;二是獲取更多社會資源;三是提升社會經濟地位。而強勢群體也可能由于沒有很好地利用教育資源而轉向低層次社會流動,變為弱勢群體。可見,教育促進階層流動的功能使得社會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弱勢群體為改變命運而不斷追求教育資源,強勢群體為避免落后也在持續努力,整個社會充滿積極向上的活力。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礎之上。如果弱勢群體沒能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或優質的教育資源,則原本可能獲得的潛在隱力也將蕩然無存,他們強烈改變命運的樸素愿望也將因此破滅,代際傳承和階層固化將不可避免,這不僅將使社會缺乏活力,也會為社會矛盾的激發埋下隱患。因此,促進教育公平,盡可能地讓每個孩子享有成才的機會,才是社會應有的價值取向,而對這種全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取向的追求也在無形中成為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否能夠轉化為民族和國家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民對核心價值觀認可的廣度與深度。因此,增強全民的價值自覺和文化認同,使核心價值理念在每個公民心里得到內化,是增強人民價值自信的必由之路。相比之下,教育公平是個較為抽象的價值理念,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公平問題需要結合具體實際加以考量,然而,教育公平所折射的價值導向卻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促進教育公平,是當代中國基本價值選擇的有力體現,是未來人民樹立價值自信的堅實基礎,而這種價值自信的培育與踐行需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協同參與。

(作者為廈門大學教授,貴州師范大學校長助理、特聘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高等學校分類設置與質量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8JJD880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華網,2018 年9 月10 日。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牛牧瑤]
標簽: 人民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