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的文化觀念應當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匹配,超越西化與復古、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立足于中華文化的連續性與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實現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傳承與發展相結合、借鑒與包容相結合,確立自信自覺的文化理念,為中國人的生活作出前瞻性而非跟隨性的理念設計。
【關鍵詞】新時代 文化觀念 時代現實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應該樹立與之相匹配的思想意識、文化觀念,使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適應。特別是面對西方文化的全球蔓延,中國更需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獨立性與文化主體性,不能跟著西方亦步亦趨。從文化觀念和文化主張上來說,我們需要立足于文化觀念與民族復興的內在關聯性,不斷省察自身的文化觀念,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觀念。
省思西化、復古的文化觀念
晚清以來,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人圍繞“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問題開始不斷反思自己的文化傳統,從器物、制度到倫理、思想,從基于維護中國文化之“體”的洋務自強與變法維新運動,逐漸轉變為激進的政治革命與文化革命。在這期間,志士仁人提出了諸多救亡主張,如“中體西用論”“托古改制論”“全盤西化論”“返本開新論”等。在這些思潮中,流行性、主導性的觀念還是向西方學習,輸入西方學理。這一文化主張,表現為西化、反傳統等文化觀念,即視西方文化所提供的價值理念、制度規范為普遍的標準,以西方之理、西方之術作為評判中國社會的尺度、標準。然而,這種西化的文化觀念隱含著一種文化優劣的等級觀念,即以西方文化為優,以中國文化為劣,把西方文化理想化,把中西文化之別簡單地視為“古今新舊”的差別,對中西文化作出非此即彼的判定。
西化的文化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傳統文化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但是其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具有現代價值。由于其過于突出“傳統”與“現代”的“斷裂性”,又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因此,也沒有看到文化傳統自身的連續性。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思想界的理論論爭也多圍繞西方傳統中不同思想流派、理論主張之間的沖突與較量展開,但這些思想理論大多隸屬于西方現代性話語。許多提法仍然沒有完全突破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文化思維方式,沒有超出“文化進化論”的解釋模式,沒有完全擺脫西化的文化觀念。
與西化的文化觀念不同,一些文化保守主義者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并不是現代化的障礙、阻力,傳統文化內在地包含著現代性元素,可以從中發掘現代性價值,與現代社會、當代文化并無沖突、矛盾。然而傳統文化畢竟是與傳統社會結構相適應的價值體系,不會自動地與現代社會結構相適應。文化作為人生活樣式的表征,必須觀照和回應時代現實。傳統文化無法繞開時代現實,不能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相脫離。復古的文化觀念,剝離和回避了時代現實,仍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意識。
文化觀念之更新,必須正確處理好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元素已經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中國人的生活中,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發展應該認真地思考如何對待各種不同的文化元素。
樹立自信、自覺的文化觀念
一是要堅持文化傳承發展的“自主性”原則。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并不是簡單復述、照抄照搬,而是有所鑒別、有所揚棄、有所創造、有所創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既要講清楚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精神基因,不能含混地對待傳統文化,不能無區別地繼承傳統文化,又要發揚改革創新精神,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時代的思想內涵和表達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外在地、武斷地以某種普遍性原則對待傳統文化、外來文化,而應深入到文化的內部對其進行鑒別和揚棄;不能停留在典籍文本的訓詁層次一味復述古代中國存留下來的歷史記憶和價值憧憬,而是應創造性地詮釋扎根在民眾文化心理結構中的文化傳統,在中國人自己的生存體驗中不斷賦予既有的話語以新的時代內涵,生成當代中國的價值與精神。
二是要堅持文化傳承發展的會通、融通原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既要尊重和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的多樣性,又要在交流學習互鑒中,吸納人類社會文明的有益成分。中華文化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融通,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積累豐富的經驗。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不能拒斥西方文化,而是要在文化會通的意義上進行交流互鑒。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超越“復古”與“西化”、“普遍”與“特殊”二元對立思維,在尊重文明的多樣性與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基礎上,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關系,既不固步自封,亦不食洋不化,把中華文化的發展放到全球文化中來思考,超越“民族國家觀念”“文明等級論”“文明沖突論”“大國興衰論”,進一步彰顯超越民族國家觀念的社會主義文明觀。
三是要堅持文化傳承發展的個性化原則。我們在尊重文化自身的連續性及其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的同時,更要強調文化發展的個性、創新性。要想走向現代化,不能視“現代性”而不顧,不可能完全拋開現代性話語體系,但是中國現代性的建構,不能也不應當完全依傍西方的思想文化,須超越西方現代性的話語系統,依靠自己的頭腦和智慧,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對中國經驗給予深刻的體認和解釋,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銜接點,在價值選擇與道路選擇上能夠自作主宰,走出屬于自己的中國道路。
構建新的文化體系需要領會與觀照時代現實
中國的發展道路、實踐經驗不能依照西方樣本。新時代的文化觀念,無疑要對中國的發展道路、實踐經驗在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上予以觀照。換言之,要把文化觀念的更新置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中,融入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及其未來的思考之中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關注人自身的成長,強調共同福祉。就此而言,新時代的文化觀念,在精神風格上是人文主義的,在價值追求上是共同體主義的。
新時代的文化觀念不僅要對當前中國經驗有所領會,而且要對中國道路的持續推進有所觀照。對中國道路的持續推進有所觀照,也就是說新時代的文化觀念不僅要解釋當代中國的實踐,而且要引領中國道路的持續發展。文化觀念有其超越性,這種超越性主要表現為一種前瞻性的理念引領。這種理念引領,主要體現它對時代變遷及其精神轉向的洞察與自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不僅廣泛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且也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格局和秩序。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也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點燃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新時代的文化觀念,還須觀照當代人的精神生活狀況。當代中國的和平崛起一舉改變了近代中國的貧弱境遇,改善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近代中國的貧弱,催生和加劇了反傳統、西化的文化觀念;當代中國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西化的文化觀念,但經濟領域的工具理性、效益原則又不斷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世界。人們行動的根據、原則,漸趨理性化、合理化,正當性觀念、合理化原則被功利化。經濟領域效益的優先性與正當性原則被放大和置換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解著傳統中國人的“義利”觀念、“道德文章”觀念。面對負面社會思潮的沖擊與人文精神的失落,當代中國人應當堅守文化立場,而不是陷于物欲、財富中不能自拔。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講師)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意蘊研究”(項目編號:18YJC71005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陳來:《孔子與當代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責編/牛牧瑤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