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孫博洋) 日前,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稅務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促進外資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稅收政策,同時不斷推進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加強國際稅收合作,優化納稅服務,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政策更實:減輕外資稅收負擔
據介紹,稅務部門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出臺面向外資的各項減稅降負政策,在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促進穩外資、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出臺面向外商減稅降負優惠政策。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3條促進外資持續增長的稅收支持政策。根據文件要求,稅務總局聯合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對境外投資者從中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直接投資于鼓勵類項目實行遞延納稅政策,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鼓勵境外投資者持續擴大在華投資。
據了解,為進一步鼓勵境外投資者在華投資,2018年,我國將上述再投資遞延納稅政策的適用范圍由鼓勵類項目擴大至所有非禁止類外商投資項目和領域;同時,對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取得的債券利息收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將鼓勵間接投資與直接投資相結合。據統計,2018年度享受遞延納稅政策的企業共計近500戶次,涉及股息約480億元,延遲繳納或退稅金額超過47億元。
“2018年,中國稅收優惠對外資充滿吸引力,其中力度最大、效果最實的政策,當屬利潤再投資遞延納稅政策。”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副主席蔣穎認為,對于那些有再投資計劃但尚未確定目標國家的外國投資者而言,對中國投資的吸引力大大增加。“中國在減稅降負方面兼顧了內資和外資企業,并與國家整體的經濟結構調整相協調,十分給力。”蔣穎說。
完善重點領域稅收支持政策。考慮到外商投資特別是重大外資項目集中于高新技術領域,研發支出較大的特點,按照國務院部署,稅務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出臺和完善多項重點領域稅收政策,特別是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支持。
據了解,近年來,稅務部門聯合財政部、科技部持續改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提高認定管理工作效率,簡化認定程序,切實降低高新技術類外資企業的辦稅成本。2018年7月,稅務總局還聯合財政部出臺文件,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進一步解決外資投資于高新技術領域的后顧之憂。
在普華永道市場主管合伙人莊子男看來,中國在2018年還出臺了很多普惠性稅收優惠政策,有助于鼓勵外資在華進行技術研發和資產升級換代。例如新購進的設備、器具,單位價值不超過5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扣除;取消企業委托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的限制;將所有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科技創新。
2018年3月,財政部、稅務總局、證監會聯合發布通知,對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從事中國境內原油期貨交易取得的所得(不含實物交割所得),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自原油期貨對外開放之日起,對境外個人投資者投資中國境內原油期貨取得的所得,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有利促進了原油期貨市場開放發展,受到外商的歡迎和好評。
努力消除國際重復征稅。據了解,近年來,稅務總局加大稅收協定談簽力度,加速擴大并完善稅收協定網絡。截至目前,我國已與111個國家(地區)簽有稅收協定安排。
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司長廖體忠認為,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作為雙邊稅務合作的法律基礎,發揮著為跨境納稅人減輕稅收負擔、避免雙重征稅、提高稅收確定性、解決涉稅爭議的積極作用,有效服務了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引進來”方面,非居民享受稅收協定待遇減稅額從2013年13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近400億元。
據悉,同時,稅務總局積極與其他國家主管稅務部門開展相互協商,共同解決跨境納稅爭議,有效降低納稅遵從成本和雙重征稅風險。2016年至2018年,稅務總局與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瑞士等國達成雙邊稅務磋商94例,其中雙邊預約定價安排31例,相互協商案件63例,為跨境納稅人消除重復征稅約100億元,在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促進外資穩定增長、助力企業“走出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服務更優:為外商提供優質便捷辦稅體驗
稅務部門牢固樹立以納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結合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提升我國外商投資環境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水平。
來自瑞士的Lucas Rondez,中文名叫鴻志遠,是杭州博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你創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兼CEO。對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他說起來頭頭是道:“如今有了‘一窗通辦’服務,辦稅更加方便了。從以前的‘兩頭跑’、兩頭提交,到現在只需要去一個窗口,提交一套資料就可以了,辦稅成本降了不少。選擇在中國創業,沒錯。”
世界銀行公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納稅指標排名比上一年提升了16位,其中與稅務部門工作直接關聯的兩個分指標納稅次數、納稅時間排名分別較上一年上升了23位、43位。
為更加精準高效服務外資企業,稅務部門運用“互聯網+”思維,利用網絡、“兩微一端”等信息平臺,提供多形式稅收服務。如,在全國12366納稅服務熱線開通服務“一帶一路”專席,建設12366上海(國際)納稅服務中心,協同相關部門為跨境納稅人提供涉外稅收問題個性化服務。
12366上海(國際)納稅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還開發了“三位一體”智能咨詢系統,通過多輪交互模式,在12366熱線系統、互聯網端、多媒體端(微信)為外商提供“7×24”智能咨詢、語音導航服務,月智能咨詢量達14萬人次。
目前,稅務部門正在緊鑼密鼓開展新一輪辦稅便利化改革,努力使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廣大企業,更加充分享受減稅降費紅利。按照今年“便民辦稅春風行動”部署,2019年對包括外資企業等在內的納稅人向稅務機關報送的資料將再精簡25%以上,實現70%以上涉稅事項一次辦結。
此外,在稅務注銷等環節推行“承諾制”容缺辦理,資料不全的外資企業辦理注銷時,可作出承諾后即時辦理業務,體現了既要促進外商投資,又要保障外資企業正常注銷的權利;取消非居民企業機構、場所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審批事項,明確機構、場所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操作實施辦法,不斷釋放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內外受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
稅務總局將國際稅收合作重點轉移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上來,積極構建“一帶一路”多邊稅收合作機制,持續優化對外投資稅收服務。
優化對外投資稅收服務。稅務總局自2015年以來建立了國別稅收信息研究工作機制,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我國“走出去”納稅人主要投資目的地的稅制。截至目前,已在官方網站發布針對84個國家(地區)的稅收指南,同時發布《“走出去”稅收指引》,基本覆蓋“一帶一路”主要建設參與國家和地區。
“稅務部門是民企走得遠、走得好、走得快的‘安全管家’,是企業持續良好發展的重要保證。”VIVO集團財務官徐育濤認為,稅務部門送來的《“走出去”稅收指引》,推出的風險提醒體檢等服務都是國產手機“走出去”背后的堅實力量。
為使“走出去”企業更好地享受政策紅利,稅務部門一直在持續發力。如,針對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現實需求,實施出口退(免)稅企業分類管理;簡化跨境應稅行為免稅備案手續,進一步減輕納稅人的辦稅負擔;取消企業境外所得適用簡易征收和饒讓抵免的核準;下放《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證明》管理層級等。
構建多邊稅收合作機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向更大范圍、更高水平和更深層次推進,建立稅收合作長效機制愈發必要。
基于各方加強“一帶一路”稅收合作的共識,2018年5月,“一帶一路”稅收合作會議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開幕。會議以“共建‘一帶一路’:稅收協調與合作”為主題,發布了《阿斯塔納“一帶一路”稅收合作倡議》,在建立“一帶一路”稅收合作機制方面達成重要共識。
2018年11月,第48屆亞洲稅收管理與研究組織(SGATAR)年會在中國杭州召開。“稅收服務‘一帶一路’”作為三個主議題之一,獲得了與會代表的高度關注與支持。SGATAR成員國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促進區域和全球經濟穩健、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期待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稅收合作。
據稅務總局國際稅務司副司長黃素華介紹,稅務總局將持續推進“一帶一路”稅收合作長效機制建設,助力“一帶一路”國家稅務部門共同提高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共同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49.7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64.5億美元,同比增長16%,顯示出強勁的發展活力。
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稅務部門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稅收政策與稅收管理的協同,通過行業產業政策引導,將吸引外資融入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布局,持續優化稅收服務,積極促進外商投資,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