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培育大眾正面的政治情感,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敢于批駁各類社會思潮,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真正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指導、發揮效用,使人們樂于主動了解、勤于實踐總結、喜于學有所獲,對社會主義事業產生敬仰、感到驕傲、充滿激情。
【關鍵詞】意識形態 情感認同 群眾路線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要注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明確提出了“情感認同”的問題。2018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再次指出了情感認同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情感是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情感認同有助于人們真正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視情感認同這一黨的優良傳統應得到大力繼承和發揚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高度重視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聯系,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通過一系列具體做法成功地建構了人民群眾對黨及黨的思想主張的情感認同,為中國共產黨贏得群眾的支持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礎,這一優良傳統應得到大力繼承和發揚。
以彰顯馬克思主義崇高價值性的內容鼓舞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主張能夠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其中,馬克思主義致力于解放全人類的崇高價值性,更是鼓舞廣大群眾以滿腔熱血投身革命與建設的關鍵因素。要堅持強調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對人類解放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使大眾對我們從事的社會主義事業產生敬仰、感到驕傲、充滿激情。
以踐行群眾路線的方式打動人。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共產黨員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大愛為群眾做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而不斷建構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一方面,我們黨帶著對人民群眾的仁愛之心、關愛之情為群眾利益奮斗,與群眾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系;另一方面,群眾在這個過程中被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心所打動,形成了對黨的情感認同,從而從內心深處接受黨的思想主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貫徹群眾路線,黨員干部要接地氣,腳踏實地為人民做事,以行動感召人,以真情打動人。
以文藝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感染人。中國共產黨憑借著對民間疾苦的深刻了解和對百姓心理的洞察,充分地意識到人民情感的根本真實性,并通過極富感染性的文藝作品打動人心、引起群眾的強烈共鳴。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經歷了長征后對紅軍的戲劇有過特別的描述,他說,“在共產主義運動中,沒有比紅軍劇社更有力的宣傳武器了,也沒有更巧妙的武器了……大量傳播革命思想,爭取人民的信任”。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以精品力作反映現實、提升精神、升華感情,滿足人們深層次的情感需求。
深化情感認同必須要加強認知認同、夯實認知基礎
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打動人,使人們在情感上認可和接受。一個人若在思想觀念上不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優越性,就很難在情感上產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親近、敬仰、信任等積極態度。反之,持久穩定的情感認同也一定建立在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均高度認同的基礎之上。可見,相較于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更進一步地表明一個人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化程度。因此,深化情感認同必須要先加強認知認同、夯實認知基礎。
這就要求我們,一是要關注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敢于辨析各類社會思潮,在思想爭鋒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解決思想困惑、消除心理障礙,使人們真正對馬克思主義感到信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滿信心;二是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各個學科的專業知識融合到一起,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真正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指導、發揮效用,使人們樂于主動了解、勤于實踐總結、喜于學有所獲;三是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處處體現著愛黨、憂黨、為黨的拳拳之心,體現著親民、愛民、為民的真摯情感,只有深入學習領會這一思想,才能更深刻地體會蘊含于思想和理論中的情感實質,實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情感認同。
深化情感認同需營造情感認同的文化環境
提供相互支持的連貫性場景。環境由一個個場景組成,個人在這個場景下產生的情感需要在連貫性的其他場景中獲得認可才能得到鞏固。只有在社會生活的不同場景得到確認、得到他人給予的肯定性評價,個人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積極情感才能持久。因此,一方面要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和宣傳廣覆蓋、長持續,形成有利于生成和鞏固情感認同的整體性環境;另一方面,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培養和喚醒共同體情感的場景,使這些場景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開展公共慶典、公祭活動等具有儀式性的集體活動。
用象征符號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情感是非常個體化、內在化的事物,通過可感化、可視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往往會具有更強勁持久的生命力。抽象的文化必然要通過現實的具體事物表征,這些表征政治文化的具體事物就成了具有文化意義的象征符號,具有了培育和喚醒情感的作用。因此,要注重通過生活中具體可感的象征物,表達大眾心中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積極情感,使這些情感從自在走向自覺、自為,進一步喚起和深化大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比如,建造體現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街頭雕塑、建筑、公園等景觀,開發體現民族精神的文化產品等。
深化情感認同不僅要從正面積極主動建構,也要從反面消解阻礙因素
當前,我國社會存在著政治冷漠和政治厭惡這兩類較為突出的消極政治情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影響較大,需引起注意。首先,政治冷漠是指對政治沒有熱情、不愿從事與政治有關的事務甚至不愿意談論政治、對政治保持疏離。政治冷漠有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第一種是因為對政治抱有厭倦情緒而不愿涉及和談論政治的政治冷漠,這種情緒的升級十分容易導致政治虛無主義。第二種是犬儒主義的政治冷漠。這類人對主流事物有普遍的懷疑和說一套做一套的言行不一,他們將對現實的反抗轉變成不管好壞、一概笑納的態度,從而表現出政治冷漠、玩世不恭和對社會現實冷嘲熱諷等情感態度。一些人對主流意識形態所倡導的理念和價值表現出的不屑一顧、陽奉陰違和隨心所欲的惡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犬儒主義的政治冷漠。
其次,政治厭惡。如果說政治冷漠是對主流意識形態情感上的疏離,那么政治厭惡就是對主流意識形態更為激進和負面的對立。發泄負面情緒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在個人情緒借助發達的科技可以廣為輻射的現代社會,在公共場合隨意發表情緒偏激的言論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要積極關注并及時疏導這兩類消極的社會心態,加強正能量傳播力度,培育大眾正面的政治情感。
(作者均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科對象與理論體系”(項目編號:13AKS0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責編/趙橙涔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