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緣何重要

核心提示: 中華文化認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是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石,是發揮海外華人華僑重要橋梁作用的保障。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需堅定文化自信與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中華文化與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并通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把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中華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從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魅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摘要】中華文化認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是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石,是發揮海外華人華僑重要橋梁作用的保障。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需堅定文化自信與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中華文化與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并通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把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中華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從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魅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中華文化 文化認同 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強文化認同是提升國家競爭力、增強軟實力所不可缺少的。

文化的民族性與文化認同

以往說到文化,往往指一個人擁有的學歷、學識、學問,而今談文化,內涵豐富,指向極為廣泛。比如: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涉及社會、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究竟什么是文化,據說目前世界上有幾百種解釋?!掇o?!返慕缍ㄊ牵?ldquo;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這表述了文化的定義及文化的特質。英國文化人類學的奠基人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與習慣”,這是對文化更為直接的闡釋。

可見,文化是一種歷史和社會的積淀,是得以傳承和能夠留下深刻歷史印跡的民族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第一,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文化的傳承不是可以割斷的,文化也不是一日之間能夠塑造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根基和社會發展背景。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以共同的語言文字、經濟生活習俗、對地域或群體文化的心理認同為基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有別于其他地域或群體的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就必然會有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實際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使文化成為一個民族的身份識別和情感依托,成為民族的一種象征和精神。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情感,往往表現出民族共同體相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式。文化認同對于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繁榮極為重要。以研究文明和文化而著稱的美國當代政治學家塞穆爾·亨廷頓認為,“在冷戰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識形態所分離,卻又被文化統一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認同的感召力和排他力是任何力量所無法取代的。屬于同一個民族的東、西德國,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在分離40多年之后,最終實現了民族統一。朝鮮半島的朝韓兩國長期對峙,但是文化上同根同源的兩國百姓淚眼守望,相互祈福,呼喚統一。而在蘇聯,波羅的海三國由于對蘇聯主流文化始終沒有認同感,于是最先在聯盟舉起了民族自決、國家獨立的旗幟。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人口主要分布于兩岸四地,海外還有華人華僑。中華民族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復合型民族,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統一體。兩岸四地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四地相通相連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親”,道出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視域下的兩岸關系。

文化認同是增強國家凝聚力、提升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成為世界矚目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硬實力迅速上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但是相對于改革開放以來迅速崛起的硬實力而言,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軟實力,卻遠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得以充分發揮。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全會指出了文化強國的大背景和緊迫性: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黨的十八大繼續倡導提高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以跟上我國其他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此,構建和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更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認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和關鍵。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有56個民族,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走文化強國之路,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認同。一個國家離開了文化的支撐,即使有再繁榮的經濟,其強國地位也難以鞏固。曾經作為超級大國的蘇聯的歷程就是一面“鏡子”。當一個國家沒有構建起對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感,甚至存在對共同體文化的排斥力量,國家便孕育著巨大的分裂危機,這是動搖國家實力基礎的最大隱患。文化的力量既可以使人團結,又可以使人分離。一個國家一定要把握和運用好民族文化認同下的凝聚力,防范和避免非認同下的離心力。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國家穩定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以及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增強文化認同是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扎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句話深刻闡釋了文化認同對于炎黃子孫一家親的紐帶意義。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系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但我們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綿延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經歷了先秦諸子百家、兩漢經學、魏晉南北朝玄學、隋唐儒釋道、宋明理學等一個個發展時期。盡管臺灣和大陸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同,但是兩岸文化同源。多少年來,臺灣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陸在語言文字、儒家思想、社會倫理、民間宗教信仰、民族傳統習俗等方面相通相連。中華傳統文化在不同的地域薪火相傳、相輔相成。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構建,在促進海峽兩岸統一工作中將發揮積極作用。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可能始終停留在國土分裂的狀態下,祖國的和平統一離不開兩岸同胞的攜手努力。

文化認同是發揮華人華僑重要橋梁作用的保障。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也是國家建設的重要資源。很多人回到中國投資建企業,參加國內的科研開發和經濟建設,投身慈善公益活動,進行雙邊文化交流,充當著建設者和傳播使者的角色,發揮著橋梁作用。華人華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情結,視中國的崛起為驕傲,以中國的強盛為后盾,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中,華僑華人在沿線國家又是推動建設的重要力量,將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新時代要重視華僑華人的作用,和他們一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沿線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正確認識中國。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幾個辯證關系

堅定文化自信與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費孝通先生有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以此來闡釋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處之道。說明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都有著其可取之處,因而“各美其美”。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同時,也要以開放包容之胸襟,“美人之美”,懂得欣賞、借鑒他國文明與文化。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談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要倡導交流互鑒,注重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意在汲取世界文明之精華,為中華文化所用。我國在加強對外人文交流時,以我為主、兼收并蓄,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世界各種文化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價值,由此形成多樣性文明。人類正是靠著多種文明的相互惠好,“美美與共”,不斷推動世界的發展和繁榮。

弘揚中華文化與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多元一體。中華文化也是集各民族文化精華之大成。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就包括了諸多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如契丹族所建的遼朝、女真族所建的金朝、蒙古族所建的元朝、滿族所建的清朝,等等。各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其文化也與漢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在社會進步中積淀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今天我國擁有56個民族,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如藏民族優秀文化、維吾爾民族優秀文化,它們都屬于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少數民族文化,重視各地區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促進民族間的交流、交融,處理好中華文化“多元”與“一體”的關系。讓少數民族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相輔相成的命運共同體關系,由此,增強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國家的歸屬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就感。

中華文化的特色傳統與文化傳播的時代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創造和傳承中,歷久彌新,博大精深。然而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工作中,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傳統文化也需要站在時代進步的角度上,古為今用,取其精華,而不是抱著歷史的就是優秀的觀點,一概承襲,應以科學的態度弘揚傳統文化。二是要在傳承內容上推陳出新,有創新性;在傳播手段上適應文化傳播的時代性,增加文化傳播的吸引力,擴大受眾面。

總之,中華文化的傳承要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并通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中華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從而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魅力,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人民日報》,2014年6月29日。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③《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人民日報》,2014年2月19日。

④[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⑤蔡武:《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中國教育報》,2014年3月24日。

⑥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

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⑨《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

責編/肖晗題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
標簽: 中華文化   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