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專題 > 正文

“三農”賬本看小康

——寫在希望田野上的幸福答卷

rmrb2019032218p11_b

春耕時節,在四川遂寧射洪縣桑樹林村,村民們正為玉米覆膜。

劉昌松攝(人民視覺)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從南到北,一幅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鋪展開來——

小麥產區湖北省襄陽市張家集鎮,無人機轟轟掠過,10萬畝高產田綠浪翻滾,“用上精量勻播技術,苗情就是好,這不,現在就分了3個蘗,畝產上千斤不成問題!”村民康旭臉上掛滿幸福的笑容。

地下水漏斗區河北省南皮縣羅張村,“大鐵牛”來回奔忙,犁鏵翻卷起滾滾巨浪,板結的土壤透了氣。“調減耗水冬小麥,改種耐旱雜糧,以水定產,土地才越種越有勁!”農民張書德樂呵呵地講起新種法。

全面小康是夢想,更是一把標尺?!墩ぷ鲌蟾妗诽岢觯瑢巳娼ǔ尚】瞪鐣蝿?,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提高6000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惠農政策落進希望的田野,落到農民朋友的心坎,這個春天,鄉村大地激蕩追逐夢想的奮進力量。

算賬——

“三農”成績單全線飄紅,牢牢穩住“基本盤”

春風勁吹,黑土地漸漸蘇醒。

鏡頭定格在黑龍江樺川縣雙興村,玉成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正謀劃春耕“第一犁”:大伙認準了,今年還種綠色、有機水稻。去年合作社算賬,117戶股東,保底、利潤加再分配,全年分了三次紅,總共1210萬元,社員們打心眼服氣這個帶頭人。

一斤稻谷有多貴?當家人李玉成最操心這件事,守著黑土地,“插根筷子就發芽”,但也不是種啥都來錢。大路貨賣不上價,出路在哪?提品質,無機肥換生物肥,一粒大米富含37種營養元素;降成本,小藥壺變無人機,一坰地省出2000多元。連著三年,三個翻身仗,李玉成篤定這條綠色路:“有機大米好身價,一斤賣到6塊錢,去年僅一單合同,就讓合作社掙了200多萬。”

不只是黑土地。調優調綠成為農業生產主基調。

這是問題倒逼的答案。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傳統動力減弱了,新動能跟不上,大國“三農”,路該怎么走?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重大戰略決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結構性,發力供給側,一場全方位變革在田野里破題并向縱深推進。

——調優結構,多的調下去,少的調上來。去年全國調減非優勢區水稻800多萬畝、玉米400多萬畝,大豆、薯類、優質飼草等短缺品種補位。田野里的“加減法”,換來產業布局的一手好牌,一批叫得響的優質農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調順體系,新型主體強起來,技術裝備跟上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超過300萬家,成為現代農業的生力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3%,農民兄弟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在中原糧倉,又一道難題在破解。全國小麥1/4來自河南,而企業卻喊吃不飽,為啥?新時代,市場發出新呼喚:不再單單追求高產,優質成為主旋律。

“做饅頭要強筋的,做餅干要弱筋的,分不清哪行?”永城市侯莊村種糧大戶侯建理快人快語。去年麥季,從種到收連遭五災,一畝地減產200斤,老侯起初心里打鼓,顆粒歸倉算收入,卻發現錢沒少掙:1020畝優質強筋麥,全走的專用訂單,每斤高兩毛,一畝還多掙200多元。的確,更多農民抬頭看市場,不再只顧埋頭種地。

糧農增收賬背后,是一條從“糧倉”到“廚房”的全產業鏈。在河南,一顆麥粒“吃干榨凈”,變身幾百種產品,全國每兩個速凍水餃,有一個來自這里,每五個湯圓,有三個來自這里。糧食產能變成加工優勢,穩住了糧倉、鼓起了腰包。

繼續向南,紅土地上也在求變。

一畝田里能長啥?“養生態蝦,種綠色稻,一田雙收。”摸索了18年,湖南省南縣小龍蝦協會會長陳明亮講起技術門兒清,溝開多深、密度多大,都寫成技術標準,發到一家一戶。

“稻+蝦”在南縣產生化學反應:算增收賬,一個產業帶動3.8萬戶農民,一畝增收3500元。算發展賬,全縣40萬畝稻蝦,年產小龍蝦8萬噸,稻蝦米24萬噸,稻田里長出100億元。再算生態賬,蝦吃昆蟲、糞便還田,一條生態循環鏈,讓農藥、化肥減量50%以上,一條條河流干凈起來。

放眼全國,農業不再止于耕田養殖,加快一二三產融合,一批批農產品告別“洗剪吹”,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競相發展,田野不斷集聚新動能。

因為有了新動能,田野可以“打個盹”,青山可以“喘口氣”。該退的退,該減的減,農業重回生態本色,去年全國化肥、農藥用量雙雙實現負增長,300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

小賬匯成大圖景。過去一年,農業農村賬本全線飄紅:糧食總產達到1.3萬億斤,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農民腰包更鼓,人均收入超過1.46萬元;鄉村建設邁出新步伐,越來越多的農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三農”發展好形勢,牢牢穩住了經濟社會全局的“基本盤”,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銀冰瑤]
標簽: 三農   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