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任務,是營造綠水青山的宜居環境、打造鄉風淳樸的人文之地、建設現代農業新格局的必經之路。當前,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必須鞏固基層思想陣地,提高文化甄別能力;建立長期扶助制度,保證政策和資金支持的連續性;推動城市反哺農村,形成城鄉文化互動格局;堅持走差異化道路,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宣傳建設成果。
【關鍵詞】文化生態 鄉村振興 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中國城鄉關系變化、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不僅注重經濟和產業建設,而且強調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繁榮鄉村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列為鄉村振興的基本任務。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是挖掘中國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弘揚鄉村人文之美,重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關系的重要過程。
文化生態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
文化生態建設能夠為鄉村振興注入思想活力。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以及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有部分地區存在發展模式單一、文化資源開發過度、文化建設效果欠佳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發展觀念落后,難以有效發掘和傳承富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只有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才能進一步解放思想,將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
文化生態建設能夠凝聚鄉村振興合力。文化生態建設不僅能夠提升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且能夠改善村民的精神風貌。文化生態建設能夠引導村民從充滿鄉愁鄉情的美麗新農村中獲得家園認同。重塑文化生態能夠在書寫歷史記憶、文化記憶和集體記憶的過程中,增強人民群眾對家鄉的熱愛,提高鄉村文化的影響力,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以及文化自豪感,凝聚各方力量,建設美麗家園。
文化生態建設能夠為鄉村振興培育優秀人才。文化生態建設不僅有利于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也能夠在挖掘民俗文化的同時培育本土優秀人才。文化生態建設能夠吸引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研發、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不斷提高民間藝術的知名度,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創業就業。
鄉村文化生態建設需鞏固基層思想陣地,建立長期扶助制度,形成城鄉文化互動格局
鞏固基層思想陣地,提高文化甄別能力。建設文化生態的首要任務是從思想上正本清源,推動基層黨組織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以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民俗表演、展覽、觀影、體育活動等,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由于各地區、各年齡層的村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不一,我們應結合村民的現實需求以及困難,有針對性地調整鄉村文明建設標準,避免“一刀切”和“空中閣樓”式的泛化宣傳,提高村民的甄別能力。
建立長期扶助制度,保證政策和資金支持的連續性。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是一項長期性工程,參與各方難以在短期內獲得直接回報。因此,各地需要建立完善的長期扶助制度。首先,當地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問責制度、管理制度、審查制度以及聯合執法機制,保證搶救性工作有法可依。其次,應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就文化產品開發、鄉村布局設計、傳統建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問題,公開征集優秀方案,并邀請專家、文化工作者等進行評審,激發人民群眾的創作活力,使更多的優秀作品涌現。再次,應對優秀方案進行綜合評估,通過審核的方案可以進入實踐階段,由政府為其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以及資金支持。最后,項目完工后,應根據其文化、經濟、生態等方面的效益進行綜合考估,對有效恢復鄉村文化生態、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地區以及相關人員給予表彰,使之更好地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城市反哺農村,形成城鄉文化互動格局。當前,我國城鎮化已進入快速發展與質量提升階段,鄉村振興與城鎮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兩駕馬車”,并行不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不能閉門造車、孤立發展,而應優化城市和鄉村資源配置,實現城鄉聯動,以城市拉動農村發展。城市反哺農村要建立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長效機制,引入高端設備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保護與開發歷史古鎮、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名村等。同時,應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要注重保留村莊原有的風貌以及自然田園風光,形成獨特的鄉村文化生態布局,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鄉村體驗生活,在城鄉文化交流中增進了解,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鄉村文化生態建設需堅持走差異化道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堅持走差異化道路,形成產業集群效應。2017年以來,文化部先后批準設立了閩南、徽州、熱貢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民俗特色小鎮、歷史文化古鎮的開發保護獲得了成功。一方面,這為文化生態建設樹立了典范,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方案,比如注重文化生態整體性的湘西模式、強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熱貢模式等;另一方面,民俗特色小鎮、歷史文化古鎮等的開發保護也出現了個別地區急于求成、生搬硬套等情況。對此,《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應“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文化具有獨特性和原創性,只有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才能留住豐富多彩的鄉村記憶。
首先,相鄰地區固然擁有相似的文化,但每個村民對文化符號、歷史軌跡的解讀不盡相同。因此,應將鄉村靜態的歷史遺跡與動態的現實生活相結合,鼓勵人民講述、書寫自己的故事。其次,并非所有村莊都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資源豐富的地區應著力打造地方品牌,可以與制造業、旅游業、物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形成特色的產業集群以及鄉村文化綜合體,減少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再次,應搶救性和生產性工作并舉,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重塑文化生態不僅要開展保護和建設工作,而且要平衡資金投入和效益產出,為文化生態建設成果尋找消費市場,使村民獲得實惠。搶救性工作是生產性工作的基礎,以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適當開發,能夠賦予其現代價值。比如,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在保護制墨手工藝的同時,開發文房四寶市場,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商品銷售、旅游業三者結合,發掘了徽州文化的時代價值。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宣傳建設成果。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視聽、全景攝影、AI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拉近了各地的距離,為宣傳鄉村文化生態建設成果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首先,可以建立數字展覽館,將地區文物、藝術品等通過矩陣全景、虛擬游覽等方式展出,增強觀賞效果,擴大鄉村知名度。其次,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對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日等進行宣傳。可以邀請知名人士游覽古鎮,增強人們的關注度。最后,可以建立自媒體公眾號,聘請富有網絡宣傳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策劃推廣,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博士后)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新華網,2018年9月26日。
②劉彥:《文化生態保護與鄉村文化振興》,《山西日報》,2018年11月20日。
責編/孫渴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