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文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編者按】哲學有著形而上的思辨形式,更有著走向實踐深處、改革深處、市場深處的精神自覺。改革開放40年來,從物質形態審視,我們已從貧弱、短缺走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市場精神的向度看,我們已從一般市場精神的培育和體驗,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精神的自覺探索和踐行。尤其是具有中國風范的當代中國企業家精神,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早已露出“尖尖角”。與之相呼應的是,學界出現了當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的文化個性、儒學與儒商、現代儒商精神等熱點話題。毫無疑問,這是國內經濟哲學貼近中國敘事的學術深入。本期組織的兩篇文章,就企業家主體的精神價值、市場精神展開論述,以期引發學界的進一步探討。
“士無商則格致之學不宏,農無商則種植之類不廣,工無商則制造之物不能銷”。科學技術、農業、工業的進步、繁榮、發達,都有賴于商業的發展,因此商業的營銷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今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高速發展的信息智能時代,世界不同國家間相互交往頻繁,商業的營銷已創造了各式各樣快捷的形式,編織了全球的商業網。企業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在產品質量、效用、動力、經銷變革中,展現出越來越大的活動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實現經濟發展高質量、高效率的變革和發展,離不開企業家主體的知識、道德、品格、智慧以及其價值觀、經濟觀、審美觀等精神的提升。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諸多富商大賈。有“容容熙熙,皆為利謀;熙熙攘攘,皆為利往”者,亦有不謀利、不計名的品德崇高者,可謂為儒商精神。如陶朱公范蠡,他事奉越王勾踐20余年,苦身勠力,雪會稽之恥而滅吳。勾踐稱霸諸侯,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上書越王勾踐請辭。勾踐答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不圖分國而有和上將軍的名譽職位的范蠡浮海到了齊國,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為海畔,父子治理產業,致產數千萬而大富,齊國人知其為賢人,封地為丞相。范蠡嘆曰:居家致千金,為官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久受尊名,不祥。便歸還相印,盡散家財,分與知友鄉黨,而到了定陶。他認為定陶為天下之中,交易必經之地,既父子耕畜,又從事商品交易,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不久,積產巨萬,天下獨陶朱公。范蠡的精神追求體現為不貪圖卿相的地位和名譽,不貪圖財利和享受;無論是治國理政,抑或耕畜治產,都是依靠自己卓越的智慧才能和艱苦勞動建功立業,決無投機取巧;他根據天時地利人和,審時度勢,從事商業活動,不久即積產巨萬;他熱心公益事業,在齊國不僅歸還相印,還盡散巨萬財產給鄉黨。其事跡流傳幾千年,成為企業家精神的楷模。
世事變遷,時移世異。我們既要繼承發揚儒商精神的優秀傳統,亦要依據社會發展實際,賦予企業家主體新風貌、新氣象、新內涵、新理念、新生面。
1.創新是企業家主體的精神生命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作為儒商,企業家的富有,不僅是資金、資源、人才、科技的富有,還必須是知識、道德、信譽、服務、質量、效率等的富有。這諸多方面富有的融突和合,才是真正的富有,才能做成大事業。如何保持企業的大發展?必須要“日新之謂盛德”,日新、日日創新,這是企業家主體的精神靈魂和生命。唯有創新才能保持企業的生命活力,創造引領企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力;唯有創新才能在世界大變動、大調整、大發展中與時偕行,在信息智能時代大競爭、大變革、大挑戰中生生不息。只有在管理、組織、人才、科研、營銷、資源、生產、網絡各方面,推進革命性的變革和持續性的創新,才能在信息智能化的大潮中百戰百勝,永葆青春。
2.誠信是企業家主體的精神根本
誠信是做人的基礎和根本。子貢問孔子如何治國理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說:“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說:“去兵。”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去掉兵和食,信不能去,如果人民對政府喪失信任、信心,國家就站不住了。信便是誠實不欺,誠亦為真實不欺。自古以來,儒家把誠信超拔為天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呂氏春秋》有言:“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亦把信提升至天道,即始終按照其客觀規律運行而無所偏差,這是天道的根本精神,人道應該效法天道的真實無妄,信守諾言,言行合一。
《春秋左傳》講:“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企業的信譽在誠信;企業的商業品牌的持久靠誠信;企業的走出去、請進來有賴誠信,無誠信在國內外是站不住腳,要被淘汰掉的。“誠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誠信而立德,才能立功,它是一切事業、功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和保障。二程說:“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他們認為做事不以誠,則事敗,與人不以誠,則增人之怨,人怨而事業不成功;以誠修身則身正,治理事業則發展,無往而不勝。因此,誠信是企業家精神的根本價值。
3.正直、正義是企業家主體的精神品格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以公平、正直、正義為貴。“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人應該效法天地日月的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日月包含一切,容納一切,照亮一切,絕不偏私。《尚書·洪范》有言:“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只有無偏無黨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正直,符合正義。王道即公道。荀子說:“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至公至正的通道很通暢,走私人的門路就會被堵塞,為公的正義原則,使走后門的賄賂私人的行為停止。只有公正,才能做到正直、正義。公正便無親疏、遠近、貧富、貴賤、好惡,一切秉公,憑法辦理;公正便在選才、用人、施政、賞罰、褒貶、評價、分配等,一切出于公心、公平、不阿、不黨、不偏來治理。因此呂坤在《呻吟語》中說:“公正二字是撐持世界底,沒了這二字,便塌了天。”社會的、世界的秩序的安定靠公正來維護、撐持,若失去公正,天就塌了,社會就亂套了,當前個別國家在處理各種事物、利益關系上喪失了公正,因而戰爭、動亂屢有發生。公正的這一要求,對企業發展而言同樣重要。企業家主體在處理各種事物、利益關系各方面有失公正,也會出現各種矛盾、沖突和危機而損害企業的發展繁榮。
正義應以公正、平等、理性、善、秩序為標準。荀子說:“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為正當的利益去做,稱謂為事業;為正義而做,叫作德行。正義的行為是道德的體現,所以楊倞注釋“茍非正義,則謂之奸邪”。荀子認為,低俗的小人以富利、利益為最高標準,沒有正義的精神。“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只講利益而無正義是那些不學無術的俗人。企業家主體及其所經營的企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發展實體經濟,推進精準扶貧,對企業家主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企業家主體要做道德高尚、正義理性的正人君子。
4.義利兼顧是企業家主體的精神導向
義利是倫理主體所追求的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兩種道德價值導向。自古以來在義利之辨中,有義利互涵說、義利拒斥說、義以制利說、義利雙棄論等。這種種義利觀,是古人為保障生存發展的價值活動進而在物質生活和政治、文化的精神活動中價值追求的升華。它涉及道義與功利。道德價值與物質價值、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即公利與私利,亦關系特定的義務與權利等。
孔子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利是主體所追求的兩種不同的價值導向。“君子義以為質”,以義為最高道德標準,把義利作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志。孟子認為若上下都追求私利,國家就危險了。實行仁義,便可勝堅甲利兵而王天下。儒家主張“舍生取義”,開后世重義輕利之說。《老子》通行本載:“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只有如此才能恢復孝慈的美德,而沒有盜賊。莊子認為只有否定義利,才能超越義利。“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棄仁義是其德的原始狀態。墨子主張貴義重利,“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生死、貧富、治亂,取決于有義與無義。萬事莫貴于義。天下要兼相愛,交相利,利民利國利天下。義與利不沖突、不矛盾,“義,利也”,義利互涵。在當代應義利并行不相悖,并育不相害,兼備相濟。企業家主體應該大力倡導“義利兼顧”理念,堅持正確的義利導向,努力把自身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個人的富裕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結合起來。
5.和合是企業家主體的精神靈魂
和合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首要價值之一,中華民族始終以“和為貴”作為自己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評價體系。以和合為體認,作為處理自然、社會、人際、家庭、企業、商業、國家、民族、宗教之間關系的指導思想;作為治國理政、民族振興、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生態建設、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作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根本精神;作為改革國際治理體系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有效途徑。因而做生意講“和氣生財”,人與人之間講“和氣致祥”,家庭內“家和萬事興”,國家內講“國和萬事興”,國與國之間講“和衷共濟”。和合,簡而言之,即和平、合作。動亂、戰爭,人民和國家的生命財產必遭嚴重破壞,企業也難以生存。唯有“以他平他謂之和”,即他與他者、你與我之間是平等、相互尊重的互利合作的,才能使各個國家、民族在和平共處中得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而不是唯我優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和合注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是世界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共同發展繁榮的大本達道,是育萬物、位天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精神。一切策略的謀劃、規劃的制定、發展的方向,內部各方面的協調、平衡、和諧,外部環境各種錯綜情境的考量,以及各種規劃的實施,都統攝于和合精神。企業家在領導企業發展時,無論是在涉及企業發展的愿景、社會責任上,還是在涉及企業發展的動力、激勵機制上,都應該將和合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從而保障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企業家主體的創新、誠信、正直、正義、義利兼顧、和合精神,在世界為道屢遷、唯變所適中,定能使企業興旺發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