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張文明和諧
從文明角度探究社會發展并不是一個新題目,但是中國給出了新的方式和答案。歷史上,隨著西方社會的崛起,以弱肉強食為特征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開始從西方漫溢到其他國家,損害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共存和平等性,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造成巨大的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
中國自古就重視不同國家的平等性。例如,中國古代在朝貢秩序中,盡管從禮儀上說,周邊鄰國需要到中國進貢,但是實質上中國并不干預鄰國的內政,彼此是獨立和平等的。而西方社會崛起的邏輯之一,是建立在表面上主權平等、實質上是強權政治的規則之上。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中國發展壯大后會不會走西方侵略老路?有些國家對此比較擔心。答案是否定的,中國不會走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老路。在中國農業文明傳統中,對外擴張始終不是主線。帝國主義更談不上,中國在海外、大洋上并沒有殖民地。在歷史上,中國雖然實力超群,但從來不與其他國家爭奪霸權,而更多是用禮儀和制度的方式協調各國的關系。基于這些客觀事實和經驗,中國主張“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提倡所有國家都可以在共同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與當前一些發達國家關閉大門的舉措不同,中國大力主張“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亞信峰會、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重要國際場合,均提倡這一要點,這也體現出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密匙的認識。如果一種文明自我封閉,那么最終的結局就是滅亡。作為歷史悠久、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國家,中國人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創新是文明和諧與互學互鑒的重要法寶。農業社會以土地和人口作為最重要的資源,工業社會則以機器和資本作為最重要的資源。但是這兩種模式都有相當大的局限性。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信息社會的廣泛展開,人們對文明發展的看法也在不斷深化。歸根到底的決定因素是人的素質,基于人力資本基礎上的創新發展,才是一個民族繁榮和文明永恒的動力。
中國將進一步推動亞洲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說:“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在理念和原則之外,中國將實打實地推動亞洲文明的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在演講中提出了四點主張,其內涵包括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實施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和亞洲影視交流合作計劃,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同各國實施亞洲旅游促進計劃等。這些舉措對于下一階段推動亞洲文明交流至關重要。從一定程度上說,保護亞洲文化遺產,也是保護中國文明。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的“滿天星斗”說,被中外學者廣泛用來理解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多樣性。中國文明的發展,正是在與周邊鄰國的互動中生成的,而不只是來自于中原地帶,因此理解和認識中國文明傳統,也需要重新理解和認識周邊鄰國的文明與文化,這也體現出中國所主張的平等性。
翻譯經典著作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手段,中國歷史上曾大規模翻譯佛經以及西方經典。隨著亞洲的復興,人們需要重新發現亞洲,從亞洲人的視角理解亞洲的傳統和現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講,“文明之美集中體現在哲學、社會科學等經典著作和文學、音樂、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預示著新一輪文明交流的高潮即將到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